《沉船外貿瓷》
前言:
近代考古學在19世紀中期發軔於歐洲,從地質學的科學研究發展出來,呈現地球的年齡是數十億年,而不是當時普遍認定的幾千年。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1859)概述了他的演化論,最終導致科學家相信人類有數百萬年的歷史,從而提供一個時間限度,可以在其中發展出人類分期進化的研究。人類學是考古學的前身,新石器時代(Neolithic age)概念的產生,銜接入人類進化及文明的建立,從而分枝入考古學息息相關的學科,包括藝術史、文化史、歷史、文學史,甚至是比較文化、比較歷史、比較藝術史與比較文學史。當初考古實地調查均在陸地,20世紀考古學進一步開始發展入海洋的海洋考古(maritime archaeology),從實地硏究(field study)轉入海域硏究(maritime study),使人眼界大開,考古相關的學科硏究也就增加了海洋貿易史、沉船史、外貿瓷史(亦稱外銷瓷)等等。
考古學研究的「物」是古物,也就是古代遺存下來的遺物及環境,我們稱為古物或古蹟,它們代表了人類史或文化史的一段過往,考古的古,就是過去,沒有現在。進行考古調查有三個劃分階段(我稱之為三遺),第一決定調查目標後,鎖住「遺址」,第二進行發掘搜集「遺物」決定其歷史特性,第三是對殘留下來的「遺跡」詳細考察,企圖在蛛絲馬跡還原其本來面目。
《沉船外貿瓷》一書雖是藉資料紙上談兵,屬海洋考古,但亦遵從考古調查「三遺」劃分階段,1/決定目標沉船後,鎖住海洋地理遺址,2/進行追尋打撈過程及撈獲的沉瓷遺物,加以分析種類及特性,3/對沉船殘骸地區環境加以審視,企圖在遺跡還原其原貌及沉沒狀況。因為是沉船外貿瓷硏究,重點仍是放在動輒上萬件的沉瓷。每一艘船均是一段完整歷史,一個時光膠囊,一齣悲劇寫在水上,沒有文字訊息,只有數百年或千年的無聲外貿器物。本書第一章內有這樣寫:『這種「物」的重新呈現,差不多就等於把一段物的歷史完整呈現–––許多早已停用(discontinued)之物、打破(shattered)之物、遺忘(oblivious)之物,都隨著沉船打撈後浮現眼前。這些都是嶄新(brand new)之物,不曾使用、未被描述過之物,未曾賦予歷史意義。也就是說,它們是未經移動、重新面世的 「原物」,像一齣戲劇,從散亂的腳本,慢慢一幕一幕還原出一段被遺忘歷史。』
書十二章,分述十二艘沉船外貿瓷(馬來西亞沉船不止一艘),以明清青花為主,各章並沒有按照沉船年代先後排列,因為它們並未能代表該時代或朝代的全面風格。如以朝代劃分,最早應自唐代沉船迄至清道光沉船,茲分列如下:
1/ 唐代寶曆二年(公元826)第六章:唐代沉船.長沙窯器
2/ 明萬曆三十六年(公元1608)第七章:平順船貨.漳州陶瓷
3/ 明15—16世紀(公元1490一1510)第八章:會安沉船.越南青花
4/ 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第十一章:聖地牙哥號.菲律賓沉船
5/ 明隆慶、萬曆年間(公元1567—1600)第十二章 :「利娜沙洲」沉船
6/ 明末清初,崇禎順治年間(公元1643) 第二章:哈徹船貨
7/ 明清兩代(公元1370一1830 )第十章:瑞典打撈員與馬來西亞沉船
8/ 清康熙年間(公元1690一1700)第四章:頭頓船貨.青花亮麗
9/ 清雍正年間(公元1723一1735)第五章:金甌沉船.雍正青花
10/ 清乾隆年間 (公元1751)第一章:南京船貨.荷蘭沉船始末
11/ 清嘉慶年間(公元1817)第六章:英國港腳船.戴安娜沉船
12/ 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第三章:德星珍寶.怒海碧沉
東南亞國家打撈沉船及拍賣,浮現出另一些問題令人深思,本書第二章曾這樣提出,『哈徹這兩艘沉船的大批拍賣(尚未加上後來的「德星號」Tek Sing),可以說是一種「哈徹現象」,這些外貿瓷重新面世,包括他的打撈方法與商業行為,常為考古界詬病或民族主義者譴責,認為不但破壞原址、毀害考古證據,更「海撈過界」,越界盜撈,各國群起斥罵。但自從海撈拍賣以後,博物館和富豪們收藏文物的「專利」,隔著博物館櫥窗只可遠觀不可把玩,或是僅藉圖片才知道此為某某豪門收藏的慣例,遂被打破。幾次的大拍賣後,經過合理競爭得標,大盤商再批給中、小盤分發零售,即使是次等或損壞瓷器,也可流入一般群眾擁有、撫觸、鑒賞,這又是何等美麗幸福時光!但話又說回來,大型博物館或企業家財雄勢厚,尋常百姓豈能望其項背,即使是在拍賣,也是一面倒資本主義大魚吃小魚,精品儘歸豪門或博物館所有(譬如大英博物館收藏哈徹船貨儘是精品)。』也就是說,歸根結底,最終拍賣與海洋考古學是目標一致的嗎?還是學者、國家、商人各有所思?
本書第九章的唐代黑石號沉船,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下屬的賽克勒美術館(Arthur Sackler Gallery of Arts)原計劃在2012年初舉辦黑石號文物在美國首展,但在2011年一批美國國家科學院的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向史密森尼學會寫信,對這項展覽計劃提出批評,隨後美術館推遲這項展覽。來自美國考古學會、美國海事博物館協會和國際水下文化遺產委員會以及史密森尼學會內部的批評者認為,黑石號的發掘是為了商業利益而進行,發掘進行過於迅速,以至於損失了附着於船員和貨物上的歷史信息,他們要求重新考慮這次展覽是否應該進行。其他學者則質疑黑石號的發掘不符合水下考古相關的國際公約,而史密森尼學會對黑石號文物的展覽是對盜寶行為的鼓勵。2011年6月28日,賽克勒美術館推遲了原定的展覽計劃,而此項展覽直至2017年4月,方才在紐約亞洲學會博物館順利進行。美國學者專家所譴責與制裁的理由是印尼打撈後未經公開硏究或拍賣,便流入新加坡私人收藏轉成國家收藏,從聖淘沙輾轉遷入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 其實賽克勒美術館苦心孤詣,原本計劃在2012年初舉辦黑石號文物在美國首展,於2010年就出版了一本康蕊君等人掛名主編精裝厚達307頁的《沉船:唐代寶藏與季候風》(Shipwrecked:Tang Treasures and Monsoon Winds,書出版後轉眼售罄),利用各專家的特長分別撰寫黑石沉船地理背景、帆船結構、沉寶內容,難道這不是考古學「三遺」的執行?至於「損失了附着於船員和貨物上的歷史信息」,那就天知道船員和貨物尚有多少遺留可以發掘的歷史信息?令人百思不解還有「黑石號的發掘是為了商業利益而進行」,那麼其他沉船發掘後的沉瓷拍賣就不是為了商業利益而進行了?
得蒙藝術家出版社何政廣、王庭玫兩位賞識,從2008年出版第一本藝術評論《雍容似汝—陶瓷.青銅.繪畫薈萃》至今已12年,共出版了7本藝論著作。除了《青銅鑑容》一書較早撰寫,這7本書佔據了我在南加州大學及台北醫學大學12年大部分的學術硏究時光,我本主修英美、中國及比較文學,算得是文學的「跨學科硏究」(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由文入藝後,包括這本《沉船外貿瓷》(本來就是上一本《遠洋外貿瓷》的下集sequel),卻是視覺藝術和物資文化的「跨領域研究」(crossdisciplinary study),讓我進入考古、藝術、文化、文學、歷史五大領域學習硏究,朝朝夕夕,焚膏繼晷,無怨無悔,真非始料所及了。
張錯 記於2020年11月感恩節疫症如火如荼之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藝術家雜誌社官方網站
http://www.artist-magazine.com/product_d.php?id=13844&lang=tw&tb=3
加入會員後即可於線上直接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