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異溪流觴     / 夏烈

 

   基本上,海外作家面對二大問題:寫作題材及發表園地。寫作題材影響到發表園地,如果作家自己貼上網路,發表園地問題就不存在,因為有完全的自主權。但多數作家希望作品能刊上國內報章雜誌,能被國人看到。這不一定是個人虛榮心,也可能希望國內讀者瞭解及共享海外的生活及思維。所謂「國內」,包括華裔的「新台中港」四地 - 各是新加坡、台灣、中國大陸及港澳。

海外作家的「殖民地文學」

   「海外作家」及作品,世界各國都有,最明顯的例子是卡謬以法文寫的「異鄉人」。他是阿爾及利亞歸屬天主教的法國人殖民者,面對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捲入致命的衝突。雖然卡謬的父親只是酒廠的工人,為法國戰死在馬恩河戰役時卡謬只有三歲,後來靠寡母為人做女佣養大,但他還是殖民地的統治者,阿拉伯人是被統治者。另例,福斯特是「小說面面觀」的作者,英國人,他也寫過長篇小說「印度之旅」,被英國導演大衛連拍攝為同名鉅片。在這小說中,英國人是以殖民地主人的姿態君臨被統治的印度人。海明威有10部長篇小說,僅最不重要的第一部是以美國做背景,其他9部全寫國外;他最重要也是他最喜歡的中篇「雪山盟」(The Snow of Kilimanjaro)也是寫一個美國作家在非洲基利曼札羅山下的故事。

    這些都是以法英美本國文字描寫本國人在外國的事,背景是海外,有超越時空的意義。法國人的非洲文學,西班牙人的拉丁美洲文學,均屬此類「殖民地文學」,當然有優越感蘊內。

    喬依思的「尤利息斯」被選為20世紀英文小說榜首, 他另一名著是「都伯林人」。雖全是在異國創作,但他所有的小說都是寫愛爾蘭人在愛爾蘭的事,所以不算是海外文學。日本作家井上靖與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合稱日本近代文學後三傑 (前三傑是夏目漱石,森鷗外及芥川龍之介)。井上靖的「樓蘭」、「敦煌」以他所愛的「夢之土」中國為背景;「蒼狼」以蒙古為背景。這些都不算日本的海外文學,因為寫的不是日本人,不是日本事,也不是在海外下筆寫的。白先勇以短篇「台北人」獲2003年國家文藝獎,夏烈以長篇「夏獵」獲1994年國家文藝獎。這些也不算海外華文作品,因為白先勇與夏烈雖是在美國創就,寫的卻是台北人的台北事。哈金在美國以英文寫成文革背景小說「等待」,當然不能算海外華文作品。

 

海外華文作品 -「移民文學」 

   海外華文作品的基本定義就是以華文寫就的「移民文學」,以該地為取材背景及以華人為主角人物。寫台北的及用英文寫的都不算。如此,與落地生根的ABC 「華裔文學」(如譚恩美的「喜福居」,湯婷婷的「灶神」)有別,也與前述種族優越感的「殖民地文學」有別。

   基本說來,美國的海外華文文學有人不在主流的壓抑感。東南亞華人對當地人有經濟及文化的優越感(李永平的「拉子婦」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存在另一種不同的壓抑感,那就是排華運動降臨時會有被砍頭的隱憂。為何東南亞華人有優越感又有壓抑感的自相矛盾?那要看你如何解釋及會意了。

    海外華文文學以美國華文作家為主。因為他們多是精英留學生出身,經濟情況良好。歐洲在上世紀前半葉曾有許多出名的留學生作家,如徐志摩、凌叔華、錢鍾書、老舍。但他們只是留歐數年,並未留下變成移民。所寫還是以國內為主,稱不上移民文學。現在的歐洲華文作家即使唸得學位,也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就得回國或就小事糊口;而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移民大國,移民進入公私行業中高階層比比皆是;香港則電影水準高,文學發展一直較遜;東南亞華文文學還是以馬來西亞最強。他們有不少回國唸中文系。這些年任教的成功大學派給我5名助教,有一名是馬國來的中文系研究生,可能因為曾是英屬,英文較強,有助於近代歐美文學及文化的課程。

    所以,華裔移民的處境:在東南亞有排華,在歐洲難立足,只有美國是人造天堂。

    有四個字可以連接及形容移民文學:疏離 (alienation),離散 (diaspora),邊緣 (marginal) 及懷鄉 (nostalgia) 。這些字是針對現處異域及原鄉。

 

於梨華的「留學生文學」

    20世紀上半葉交通不發達,貧窮落後的中國及中國人對歐美人來說,就是類似「非洲人」的異類。那時華文作家以黎錦揚及林語堂最出名,他們的作品只能給洋人新鮮感。夏志清先生曾提到這些作品層次並不高。我看過後感覺相同。

    然而1950年代忽然出現了代表性人物於梨華,她的「留學生文學」以華人教授及留學生的困境、艱辛及相互競爭為主要內容。之後又有吉錚、孟絲等女作家加入。台灣當時窮困,要受美國人的經濟援助及軍事保護,一般民眾根本沒有出國機會,連去香港都不可能。在對美國的羨慕崇拜及渴求下,於梨華的小說炙手可熱,各方競相爭取。然後19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太平洋兩岸來往密切,美國不再那麼新鮮入勝了。台灣甚至連流行的宗教都改變,以前大學生要信天主教或基督教才上道,現在篤信的基督教徒只2%左右,最大的宗教是源自中國的道教及一貫道。所以留學生文學及衍生的移民文學不再那麼受重視,俗話就是「不吃香」了。退稿率增加。

    海外華文作家並未寫出像「異鄉人」或「印度之旅」那類世界級的作品,也未曾出現被公認為世界級的作家,這確是未受國人重視的原因之一。當然,華僑寫作人口少,出大作家的機率相對減小也是事實。

 

「文化身分」及文學分支? 

    據統計世界上有300多種「文化身份」(culture Identity),以語言、生活方式、思想、家庭觀念及價值觀念做區分,宗教則不一定是區分因素。移民文學應與文化身份相關。只是,美國與東南亞的移民文學應是處於不同的文化身份。探討某民族在異域土壤上,維繫自己的文化身份而寫作,應是比較文學很好的課題。

    美國自1960年代後,並不排擠華人 (因為有老黑及老墨襯底),但華文作家因不在主流,自己有「心理」壓迫感。然而,也因非主流、寂寞、心理有壓力,構成了創作的原動力。因為文學創作需要緊張(tension)的負面因素,更能創出具有浪漫性、判逆性及悲觀性的美學藝術。只是,這種自我衍生的心理壓迫影響到男性作家,因為社會自古就對男性要求高。居美華人多從事理工醫行業,有些本來對寫作有興趣及才華,業餘可以下筆。如今家裡等著米下鍋,或要求更高的物質層面。於是自我壓力造成「心理去勢」,進而產生「文學陽痿症」,如何刺激都不舉,不再寫作,甚至連文學類書籍都不看了。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例子是張愛玲1955年移居美國,之後40年至死無小說或散文新作出現。

    近年中國大陸開始了大陣仗的「一帶一路」,這是帝國主義的第二型(Imperialism.2)17世紀開始的歐洲各國帝國主義Dot One是以軍事武力對殖民地巧取豪奪;Dot Two 則是文明的以商業合作及工程興建展開與世界各國的合作 (美國已全力圍堵)。大陸1980年代開放,移民文學要到90年代末期才成型,但他們80年代即已有「海外華文文學的比較文學會議」。在這個全球化的文化格局中,海外華文文學會不會因「一帶一路」的刺激而興起?看不出。因為文學以美學藝術性為依歸,文以載道的思想性次要,所以20世紀以降,文學與政治、經濟、宗教有關係,也沒關係。    

    海外華文文學是中國文學的分支?是被稱為Marginal Man 的邊陲文學?還是有特殊性、獨樹一幟的華文文學?美國1776年獨立,120年後的1896年工業生產力已達世界第一。但是美國文學一直在英國文學的陰影之下,直到1918年一戰後才擺脫羈絆。台灣文學在1945年日本戰敗後變成中國大陸文學的分支,1950「林海音時代」的聯副十年開拓了現代台灣文學的獨創性。到了70年代,又出現台灣文學是否中國文學邊陲分支的爭議。這裡要說,海外華文文學是獨樹一幟還是邊陲分支?要看它的發展,而不是政治或經濟情況的演變。這問題可以是多少篇博士論文,本文只是提出供討論。

 

副刊在萎縮

     為此報告曾與五大副刊主編(聯合,自由,中時,中華,美洲世界日報)談話,重點如下。

 

  1. 報社對文藝副刊的重視比不上政治、財經、社會、娛樂等版面,甚至體育版都可能排在副刊前面。實際上,報紙從來就是重視政經社會及娛樂體育的報導,因為這是多數讀者及廣告的興趣所在,中外皆然。但是,起碼台灣報紙有副刊,美國或大陸報紙根本沒有副刊,香港報紙的副刊全版是多篇幾百字的小塊隨筆。所以,與台灣有關的作家應該慶幸每天有機會。
  2. 報紙紙張全賴進口,大報一年數億元,所以報張尺寸不大。副刊為求版面活潑,要有圖,文字少了很多,以1,000字至2,500字最合宜,4,000字是上限,超過要分二天刊載,少有超過二天。長篇連載已取消。以前給新進作家或第二級作品的第二副刊也已取消。但美洲世界日報尚有家園版。目前僅聯副及美洲世副是一週7天出刊,其他副刊都只有4天,簡言之,副刊在萎縮,不像以往是每天有副刊,刊登園地減少所有作家都在面對,不是只有海外作家。
  3. 男女作家來稿比例接近,但這是國內報紙,我猜想美國的僑報還是女性作家投稿比較多。
  4. 副刊主編一致強調海外作家如寫海外事,最好內容有普遍性,哲理性、共同性、文字藝術性或思想性。否則國內讀者因無參與感,難起共鳴,也就沒興趣了。因為網路發達及越洋旅行普遍,作品國界疆域也更模擬,副刊比較不會那麼注意投稿是否來自「海外」。以前那種讚楊外子學術研究出色,外子常去歐洲開會,發表論文的「外子文學」已過時。當然,「外子文學」還是研究以往居美華人成就的重鎮。 
  5. 出名作家及社會名流的作品容易被優先採用,因為有新聞價值,不論寫得好壞,一定有不少讀者因好奇而進入。如你是副刊編輯,陳水扁、黃智賢、范冰冰……寫了東西,你會不趕快刊出嗎?否則他下次就投別家了。瘂弦曾告訴我,白色時期,無官架子的蔣緯國將軍喜歡寫些東西,瘂弦半皺眉頭半笑的說:『他,他,他還投稿呢!』
  6. 網路文學當然越來越盛,不久前,網路文學已與紙本文學死亡交叉。當然,對網路文學來說是黃金交叉。許多文章在臉書上發表,回應也比紙本多。海外作家平均年齡較長,但應該考慮此一發表管道。至於網路媒體接受投稿的,目前只有「鏡週刊」,似乎無稿費,且以邀稿為先。
  7. 各報均有基本立場,而副刊受影響較小,藍綠紅界限不明。實際上各副刊編輯之間都是朋友,互相投稿,許多台灣出名作家在不同顏色的報紙登稿。海外作家去國太久,對國內政治及社會變化不瞭解,所以自我設限,以為只應投稿與自己政治想法相同的報紙,如此發表園地大為減少。實際上,稿件只要不嚴重抵觸該報基本立場,就沒問題,所以下筆時文字稍為迂迴即可。台灣政治人物立場也常有變化,他們多是利己為主。下去還會有大變化,敬請各位拭目以待。

天堂或地獄?

    許多人稱讚唐人街保存傳統文化最多。實際上他們保持的文化僵化在他們移入時期,並未隨國內文化變動做調整。留學生及移民有相似問題,他們本是國內精英,去國太久,又不在大洋兩岸的主流社會,逐漸在觀念及認知上停滯,已不如國內同胞識時務及靈敏。

    海外華文作品當然以散文及小說為主,多為身邊之事的寫實描寫。如果投稿國內,為避免難起國內讀者共鳴,可考慮由寫實主義的寫作轉變為現代主義的筆法,也就是運用意識流、內心獨白、象徵隱喻、自由聯想等寫作技巧。甚至考慮使用存在主義的焦慮、荒謬、孤獨無助、否定宗教、疏離等悲劇性的美感。寫實作品滲透入這些蒙太奇素質,昇格為思想性、藝術性、哲學性的美學創作,這也是擺脫通俗文學的桎梏。詩是藝術性最高的濃縮語言,屬浪漫主義或象徵主義界域,並不受限於題材,發表在國內或海外應無區別。我個人建議新詩要寫得複雜、晦澀及引經據典─艾略特的「荒原」及「四個四重奏」是很好的例子。第四種文體是戲劇,以寫出衝突為最重要因素(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因不可能在副刊刊出,此處不談。

    許多優秀份子留學美國,在兩種不同的文化中生存及生活,應該在衝突、焦慮、歡樂及失望中創造出優異的作品,和國內作家分庭抗禮。不必拘限自己,以為國內就是主流,海外是分支 海外華文文學可以自成一系。

    以美國文學為例,它源自歐洲文學,但早期文學與歐洲文學最大的分野:美國文學著重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歐洲文學重視人與社會的關係,所以在美國文學史上,愛默生、傑克倫敦、惠特曼、梅爾維爾筆下,大自然成為美國人施展抱負的舞台,更進而表現出對大自然的君臨及主宰,人與自然或上蒼同格。

    那麼,華文作家移民新大陸,是否曾深刻思索過,能在筆下表現的特色是什麼?那條寫作的路是通往天堂還是深淵?那個幻想的世界,那個真實的世界,在海外作家筆下如何鋪開?生命中無數的錯過與無奈,簡單而又深刻。作家永遠在舞台上演戲,又永遠是觀眾,在台下默默望著自己的演出……

 

作者同意轉載 /  應北美華人作家協會之邀,在拉斯維加的2018年會就「海外華文作家面對的問題」做一報告,整理為文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