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濛濛簾幕無重數 - 影后歸亞蕾女士的戲劇人生
/ 王曉蘭
春寒乍暖,車過城東,蒼鬱的山頭,依舊披蓋去冬白雪。眼前依稀掠過,楊柳堆堙,《庭院深深》中的含煙,《煙雨濛濛》中的依萍及亞蕾在大小銀幕上的許多劇照,《大明宮詞》中的武則天、《紅樓夢》中王夫人.....
亞蕾從影甚早,她像鄰家姊姊,雖然我們居住海外多年,仍追著她的名字,轉眼數十寒暑。庭院深深,深幾許?曾也是我們抱著一疊書本,緩緩走過校園爬滿長春藤紅樓,不識愁滋味的年少情懷。「花開花謝總無窮,聚也匆匆,散也匆匆!杜杜鵑聲𥚃人何處,煙也濛濛,雨也濛濛!」也是窗外煙嵐𥚃曾經的風景。劉家昌作曲,亞蕾唱的《庭院深深》主題曲,亦曾廣傳一時。
走進店中,咖啡馨香濃郁迷漫,亞蕾身着一件米白褐色系洋裝,繋上一條復古蕾絲領巾,依舊婉約、清雅如昔,流盼間,仍有幾分印象中含煙身影。穿越時空,我們說起年少往事,和亞蕾戲裡戲外故事。那天,楊弦正好也在洛城開會,大家不期而遇,歡愉憶往。
亞蕾如何走進電影世界,又一生衷愛不已?
她說,那年,還在國立藝専(現台灣國立藝術大學)影劇科讀書時,正在排演姚一葦教授寫的《來自鳳凰鎮的人》(1963年)畢業劇。那時,王引導演到學校招攷《煙雨濛濛》電影女主角,鄧綏寧系主任選了四個女 ,去見他,她是其中一。只是,之後,就沒下聞。畢業後,她到啓聰學校當老師。兩個月後,報紙刊登《煙雨濛濛》徵女主角廣告。她母親看到後,就說,妳在學校時不是己招攷過了嗎?亞蕾説,大概沒有被選上吧!她母親鼓勵她再次去報名,並說,「妳畢竟學這專業,再給自己一個機會。」只是,那時她正忙著交男朋友,意願並不髙,不過,還是去了。因為她的姓比較特別,當王引導演再次見到她時,說他還記得上次在學校見過她,但是,再連繫時,學校說這些同學都畢業離開了。那天,亞蕾被錄取,和楊群、廬碧雲、武家麒等人,一起演出瓊瑤小說改編的《煙雨濛濛》。那是亞蕾從影的第一部片,她演過去軍閥第八姨太女兒依萍,不滿同父異母,兄弟姊妹們對她母親和她的對待。她在這部電影中的演技,清新的面孔,登上第四屆金馬獎影后,也是當時最年輕的影后。
半個世紀以來,亞蕾拍戲無數(約若二百部),從現代至古裝,從大銀幕至小銀幕,從演少女,老師,母親至皇后....,她演技精湛 ,正反角色均獲觀眾肯定,至今,仍是老少喜愛的影星,穿梭在台灣、大陸、美洲間,戲約不斷。其中,1965年,演《煙雨濛濛》獲第四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1970年,演白景瑞導的《家在台北》,獲得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獎,以及第八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1978年,演陳耀圻導的《蒂蒂日記》,獲得第15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這也是第一部亞蕾飾演母親角色的電影。1989年主演她的成長電視劇獲台灣金鐘獎最佳女主角。1991年開始演李安導的《推手》,1993年《喜宴》榮獲第30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1994年《飲食男女》梁伯母 入圍第31屆金馬獎 最佳女配角。1995年後,她轉往中國大陸發展,參演《女兒紅》,獲捷克卡羅威佛利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此外,她亦參與不少頗受好評的電視劇,如《橘子紅了》飾容大太太、《大明宮詞》飾武則天、《漢武大帝》飾竇太后等。 2008年,以電影《雲水謠》獲第29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 近年仍積極參與的電影有《候鳥》、《夜奔》、《飲食男女2 - 好遠又好近》,年初上映頗受喜愛的《重返20歲》,她一句經典台詞「我最美的時候,我自己都錯過了」,哭了現場許多工作人員和觀眾 ,及至今年五月將上映的《滿月酒》 等。
童年往事
詩人瘂弦和亞蕾父親歸來,原是舊識。去年,瘂弦老師應邀來南加州演講時,曾說起一段亞蕾的童年往事。他說,他是從小看著亞蕾長大的。早年,剛到台灣不久,在左營廣播電台(後改名海軍廣播電台)從事廣播編輯工作,亞蕾的父親原是他單位的長官,也是抗戰時期優秀的文藝靑年,和著名作曲家田漢曾是朋友和同事。抗戰時,一起在湖南、四川工作過。亞蕾的名字,是田漢先生在她還是被抱在懷中時取的。一朶蓓蕾,冀望她將來艷麗非凡。亞蕾的戲劇天份,本是有可溯之殊源的。當年,左營廣播電台分播音股、機務股、編輯股等,瘂弦老師和亞蕾父親原屬編輯股,負責撰寫廣播稿。他說,亞蕾的父親待他們非常好,允許並常鼓勵他們工作完成後,可自由閱讀,多學習進修。所以,那段日子,他有機會讀了許多書,也手抄了許多當時珍貴或難以買到的書籍,知識添增,視野增廣。「亞蕾那時還小,常會墊高腳尖,從窗外探頭往裡頭看,是個可愛的小女孩,喜歡唱歌...也是一群孩子的孩子王。 他說,當年,我們還是單身,她還當過我們看電影時的小電燈泡 ... 」。瘂弦老師說著,說著他的「往事最堪回味」,就沈浸至溫馨回憶中。亞蕾也很髙興藉著參與今年文學藝術節機會,和瘂弦老師又連繫上。她說,她從小稱他「王叔叔」,現在要改口稱呼「王老師」。往事,如浮雲蒼狗,雲起雲散,轉眼成都故事了。亞蕾說,當年,王老師還説要幫她介紹男朋友的,可惜一直沒機會見到,而今,人家己是著名的文學家詩人了。
回憶童年,許多事,她説己記不得了,只存留些片段印象。或許是劇本記多了,在走進一個,又一個新的生命之後,腦子裡盡是別人的故事。不過還記得,有次弟妹們和小朋友在吃甘蔗,她沒得吃,就對大家說,來來來,怎麼可以這樣呢?就叫每個人交出一毛錢,自己去買一份甘蔗。她笑著説,「就是這樣的覇道!」她的父親歸來很會說故事,小時候,常在家門檻下給孩子們說《聊齋》,他善於營造氣份,就像當時流行的廣播劇似的,先細聲佈置玄疑,再突然冒出一個驚奇,孩子們在聚精會神中,常被他嚇個正着。有次,她就被嚇得從椅子上跳起來,小腿還被椅上釘子給鈎傷。至今,疤痕猶在,那段記憶,也未曾褪色。
從「像」她,到「是」她
亞蕾說,早年演戲,希望「像」她,現在演戲不知不覺就「是」她了。從「像」,到「是」,是段漫長的心路歷程。演戲,常讓她沈浸至劇中角色和情節中。喜劇還好,只是,有些沈重的戲,出入一回,從裡到外,就像撥層皮似的。 回到家,常會把戲中角色和台詞帶回去,在家人的揶揄和體諒中,久久才又逐漸回到自己。她說,演戲,豐富了她的人生,戲中悲歡離合,高潮疊起,非一般人在一生中可以經歷這麼多的。然而,下了戲,她又雲淡風輕,水過無痕般的過起自己的日子。真實生活中,她喜歡平淡,守着家人,陪著孫兒,在家栽種蔬菓。
大家都說亞蕾演戲自然,又敬業。說起為了《飲食男女2 - 好遠又好近》,她勤練國標舞,有一年半之久,總覺得不夠好,後來,請來一位教練個別指導,這位波蘭籍教練,是美國五屆國標舞冠軍呢!難怪戲中,杭州湖上幾場探戈舞,遠觀近盼都生動有緻,許多髙難度動作也讓人驚艷。 片中,她飾演一位隨政府播遷至台灣的大媽白蘋,第一次重返故鄉的意外際遇,有二代愛情,親情和素雅美食,和1994年參加李安導演《飲食男女》中的濃烈情愛,美食大慾,是種濃淡對比。 二者都在展現東方美食、迷人文化,亞蕾和西方教練的探戈,算是一道新鮮的美味吧。
多年來,亞蕾勇於挑戰自己,多方嚐試不同角色,她戲路寬廣,且能捕捉人性中不同層面細節。亞蕾説,她善記劇本,但不善演講,或許腦子裡存放太多別人故事了!除了瓊瑤小說改編的戲外, 她也演過不少文學著作改編的作品, 她很喜歡1969年羅蘭短篇小說改編,李瀚祥導演的《冬暖》, 1977年華嚴原著小說,張永祥編劇的《蒂蒂曰記》、白先勇的《遊園驚夢》、《紅樓夢》、《雷雨》等。她說,演《紅樓夢》王夫人時,她多方閱讀體會,更了解這部中國經典文學作品的深厚內涵,惴摩大戶人家舉手投足間應有的氣勢和氣質。原來,《紅樓夢》裏主角之一王西鳳,背後多是王夫人的心思啊!2005年,亞蕾曾和柯俊雄等代表,前往北京參加「中國電影百年誕辰會」,她一直是二岸四地,大家喜愛的氣質影星。
歲月如江水,逕自東流,亞蕾懷念許多拍戲往事,並己着手寫回憶錄。其實,亞蕾和張永祥老師合作甚早。1960-80年代,張永祥老師,是當年明星口中「台灣金牌編劇」,亞蕾從影初期,就拍過張老師編劇的電影並獲獎。他們二人合作過的電影有《家在台北》、《蒂蒂日記》等。
當亞蕾遇見張永祥老師 - 最有戲味的下午茶
上個週末,亞蕾夫婦和張永祥老師夫婦洛城相聚,我是陪客。亞蕾説,自金馬五十後,尚未有機會見到張老師,他們相見甚歡。餐後,我們移師咖啡舘,繼續未說完的半世紀戲劇故事,話從民國初年、抗戰時期,台灣,又二岸合作說起。他們二位均是台灣影劇界資深傑出前輩,見證半世紀以降中國人的電影戲劇。早年,我曾聽過父輩説起抗戰時期的文學、電影故事。但是,出國多年,那些記憶,早已跌成歲月長巷中稀疏的影子了。
張老師平時不多言,但是,說起戲劇,他興緻髙昂,提起老舍的《茶館》、《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曹禹的《雷雨》、《北京人》、巴金的《家》,《春》、《秋》 .... 如數家珍,連連嘆好!他說,「於是之在《茶館》中的掌櫃一角,演得真是好啊! 他毛巾往手上一搭,怎麼看,都是廚房走出來的人。」還說,《北京人》、《茶館》、《駱駝祥子》、《雷雨》這四部戲,是當時文藝青年必看的作品。那時,社會剛從封建制度走出來不久,這些作品,是作者為要喚起中國人良心寫的經典。「《茶館》是道地中國人的語言,中國人的故事,一定要看的!」,「《老舍》的戲很生活。」,「《雷雨》 很好,《夜店》也很好,那是俄國人的作品。 這二個劇都是西方人的故事情節。」 我們在洛城的咖啡館談《茶館》,心中盤恒著時間外淡淡的鄉情,和逐漸從記憶中走遠的世代。
張老師說,民國初年,中國剛剛有了電影,在那啓蒙時代,出了位難得的好演員,阮玲玉,她悠雅有緻,演戲自然,和當年文壇徐志摩,像二顆珍珠般的難得。在中國早年黑白默片時期,阮玲玉和另一位女星蝴蝶,堪稱是最出名的二位大明星。小時候我聽父親很高興的向同事說,他讀書時,在昆明機場見過蝴蝶。台灣出生長大的我輩,小時候,還誤以為大人說的蝴蝶,是後山的蝴蝶。
亞蕾説起,善長拍古裝戲的李瀚祥導演,對阮玲玉的電影非常有研究和熟悉。他也誇過亞蕾,說她演戲很像阮玲玉,讓她覺得非常欣慰和感激。1969年亞蕾參加了李瀚祥的《冬暖》,她很喜歡這部戲,李導演為她又買了另二部劇本,《狂風沙》和《夢迴青河》,可惜後來沒拍成。
這個午后,聽完張老師一席話,我們都說他是中國戲劇的活字典。當亞蕾夫婦,張老師夫婦談起這些好戲時,真是久逢知已,千杯少。我很幸運在這他鄉異國,上了一堂難得的電影戲劇史。
戲劇人生
90年代,亞蕾演《女兒紅》時,抽空演出中國著名導演李少紅執導改編自曹禺名作《雷雨》電視劇中的魯侍萍。?另外,1994年,台灣解禁後第一位被搬上舞台的大陸作家作品--《雷雨》是亞蕾在台灣請李行老師導演執導的舞台劇,她任制作人,聶光炎任燈光設計。在台北國家劇院公演了九天,在髙雄獲吳敦義市長協助,於劇院封館前,獲允演出五天, 南北二地場場都客滿, 造成不小的震撼。 那次演出,許多政府首長如郝柏村,老牌演員曹健、錢璐等人都出席參加。《雷雨》是大家熟悉的戲,李行導演在開場時,加了一幕亞蕾演魯媽的戲,瘋了的笑聲加上悲劇的對白:「都是我造的孽!」讓人印象深刻。 她希望重新詮釋魯媽這角色,認為戲中的魯媽,不該只是一般的老媽子,應該是有特別姿色內涵的女人。不然,男主人怎會在她離去後,還是如此癡迷她?經歷過抗戰洗禮的觀眾,都聚精會神入戱,沒經歷那時代的觀眾,有時,可能因時代背景差距,而覺得好笑。
演戲有辛苦,也有欣慰的時候,亞蕾記起在國內演《女兒紅》時,意外結識了她和她父親心目中的偶像男影星--劉瓊。初見劉瓊,他已近八旬,身着牛仔褲,右手攀著門框,對著她說話,還是帥氣十足,像賈利古伯一樣。劉瓊是家喻戶曉人物,主演過許多有名的電影戯劇,有燴炙人口的《正氣歌》,那是一人主演文天祥的戲。「為了文天祥那角色,他逐字天天勤練發音,硬把鄉音給去掉了」。他儒雅帥氣,一直是許多人心目中的偶像。拍戲期間,亞蕾謙讓有禮,對劉瓊老師敬重有加,譲從開始不太有意願合作,到後來彼此成為互相欣賞的好朋友。
此外,說起和李安導演的合作,也是件欣慰愉快的事。他們二位對李安都非常佩服,說他是個有統帥能力美式導演。亞蕾參加過他的《喜宴》、《飲食男女》均獲得到國際好評。張老師記起,當年他還在台灣,李安還在美國時,有天收到新聞局轉來李安投的《喜宴》劇本,他看過後,隨即推薦支持拍攝。張老師對李安幾部電影都贊許有加,尤其《臥虎藏龍》,他說每一部門都表現這麼好,真是難得,《斷臂山》也説,拍得很美。
從民國初年,至台灣上半世紀以來的電影戲劇歷史㸃滴,已是,我們在海外這一輩,和下一輩逐漸陌生的故事。今年五月美國傳統月南加州文學電影節,是以文學、電影為主題,亞蕾和張永祥老師二位電影界傑出資深前輩可以撥冗參加,與南加州喜愛文學藝術電影的朋友們分享一段屬於我們的戲劇電影歷史,也是難得的佳話。
煙雨濛濛簾幕無重數
- 影后歸亞蕾女士的戲劇人生
/ 王曉蘭
刊登於台灣國家電影中心<電影欣賞Fa> 雜誌 163期 |2016, California
煙雨濛濛簾幕無重數
-影后歸亞蕾女士的戲劇人生 /王曉蘭
(一) 緣起
春寒乍暖,車過城東,蒼鬱的山頭,依舊披蓋去冬白雪。眼前依稀掠過,楊柳堆堙,《庭院深深》中的含煙,《煙雨濛濛》中的依萍,及亞蕾在大小銀幕上的許多劇照,《大明宮詞》中的武則天、《紅樓夢》中王夫人.....
亞蕾從影甚早,她像鄰家姊姊,雖然我們居住海外多年,仍追著她的名字,轉眼數十寒暑。庭院深深,深幾許?曾也是我們抱著一疊書本,緩緩走過校園爬滿長春藤紅樓,不識愁滋味的年少情懷。「花開花謝總無窮,聚也匆匆,散也匆匆!杜杜鵑聲𥚃人何處,煙也濛濛,雨也濛濛!」也是窗外煙嵐𥚃曾經的風景。劉家昌作曲,亞蕾唱的《庭院深深》主題曲,亦曾廣傳一時。
走進店中,咖啡馨香濃郁迷漫,亞蕾身着一件米白褐色系洋裝,繋上一條復古蕾絲領巾,依舊婉約、清雅如昔,流盼間,仍有幾分印象中含煙身影。穿越時空,我們說起年少往事,和亞蕾戲裡戲外故事。那天,楊弦正好也在洛城開會,大家不期而遇,歡愉憶往。
亞蕾如何走進電影世界,又一生衷愛不已?
她說,那年,還在國立藝専(現台灣國立藝術大學)影劇科讀書時,正在排演姚一葦教授寫的《來自鳳凰鎮的人》(1963年)畢業劇。那時,王引導演到學校招攷《煙雨濛濛》電影女主角,鄧綏寧系主任選了四個女同學,去見他,她是其中一。只是,之後,就沒下聞。畢業後,她到啓聰學校當老師。兩個月後,報紙刊登《煙雨濛濛》徵女主角廣告。她母親看到後,就說,妳在學校時不是己招攷過了嗎?亞蕾説,大概沒有被選上吧!她母親鼓勵她再次去報名,並說,「妳畢竟學這專業,再給自己一個機會。」只是,那時她正忙著交男朋友,意願並不髙,不過,還是去了。因為她的姓比較特別,當王引導演再次見到她時,說他還記得上次在學校見過她,但是,再連繫時,學校說這些同學都畢業離開了。那天,亞蕾被錄取,和楊群、廬碧雲、武家麒等人,一起演出瓊瑤小說改編的《煙雨濛濛》。那是亞蕾從影的第一部片,她演過去軍閥第八姨太女兒依萍,不滿同父異母,兄弟姊妹們對她母親和她的對待。她在這部電影中的演技,清新的面孔,登上第四屆金馬獎影后,也是當時最年輕的影后。
半個世紀以來,亞蕾拍戲無數(約若二百部),從現代至古裝,從大銀幕至小銀幕,從演少女,老師,母親至皇后....,她演技精湛 ,正反角色均獲觀眾肯定,至今,仍是老少喜愛的影星,穿梭在台灣、大陸、美洲間,戲約不斷。其中,1965年,演《煙雨濛濛》獲第四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1970年,演白景瑞導的《家在台北》,獲得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獎,以及第八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1978年,演陳耀圻導的《蒂蒂日記》,獲得第15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這也是第一部亞蕾飾演母親角色的電影。1989年主演她的成長電視劇獲台灣金鐘獎最佳女主角。1991年開始演李安導的《推手》,1993年《喜宴》榮獲第30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1994年《飲食男女》梁伯母 入圍第31屆金馬獎 最佳女配角。1995年後,她轉往中國大陸發展,參演《女兒紅》,獲捷克卡羅威佛利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此外,她亦參與不少頗受好評的電視劇,如《橘子紅了》飾容大太太、《大明宮詞》飾武則天、《漢武大帝》飾竇太后等。 2008年,以電影《雲水謠》獲第29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 近年仍積極參與的電影有《候鳥》、《夜奔》、《飲食男女2 - 好遠又好近》,年初上映頗受喜愛的《重返20歲》,她一句經典台詞「我最美的時候,我自己都錯過了」,哭了現場許多工作人員和觀眾 ,及至今年五月將上映的《滿月酒》 等。
(二) 童年往事
詩人瘂弦和亞蕾父親歸來,原是舊識。去年,瘂弦老師應邀來南加州演講時,曾說起一段亞蕾的童年往事。他說,他是從小看著亞蕾長大的。早年,剛到台灣不久,在左營廣播電台(後改名海軍廣播電台)從事廣播編輯工作,亞蕾的父親原是他單位的長官,也是抗戰時期優秀的文藝靑年,和著名作曲家田漢曾是朋友和同事。抗戰時,一起在湖南、四川工作過。亞蕾的名字,是田漢先生在她還是被抱在懷中時取的。一朶蓓蕾,冀望她將來艷麗非凡。亞蕾的戲劇天份,本是有可溯之殊源的。當年,左營廣播電台分播音股、機務股、編輯股等,瘂弦老師和亞蕾父親原屬編輯股,負責撰寫廣播稿。他說,亞蕾的父親待他們非常好,允許並常鼓勵他們工作完成後,可自由閱讀,多學習進修。所以,那段日子,他有機會讀了許多書,也手抄了許多當時珍貴或難以買到的書籍,知識添增,視野增廣。「亞蕾那時還小,常會墊高腳尖,從窗外探頭往裡頭看,是個可愛的小女孩,喜歡唱歌...也是一群孩子的孩子王。 他說,當年,我們還是單身,她還當過我們看電影時的小電燈泡 ... 」。瘂弦老師說著,說著他的「往事最堪回味」,就沈浸至溫馨回憶中。亞蕾也很髙興藉著參與今年文學藝術節機會,和瘂弦老師又連繫上。她說,她從小稱他「王叔叔」,現在要改口稱呼「王老師」。往事,如浮雲蒼狗,雲起雲散,轉眼成都故事了。亞蕾說,當年,王老師還説要幫她介紹男朋友的,可惜一直沒機會見到,而今,人家己是著名的文學家詩人了。
回憶童年,許多事,她説己記不得了,只存留些片段印象。或許是劇本記多了,在走進一個,又一個新的生命之後,腦子裡盡是別人的故事。不過還記得,有次弟妹們和小朋友在吃甘蔗,她沒得吃,就對大家說,來來來,怎麼可以這樣呢?就叫每個人交出一毛錢,自己去買一份甘蔗。她笑著説,「就是這樣的覇道!」她的父親歸來很會說故事,小時候,常在家門檻下給孩子們說《聊齋》,他善於營造氣份,就像當時流行的廣播劇似的,先細聲佈置玄疑,再突然冒出一個驚奇,孩子們在聚精會神中,常被他嚇個正着。有次,她就被嚇得從椅子上跳起來,小腿還被椅上釘子給鈎傷。至今,疤痕猶在,那段記憶,也未曾褪色。
(三) 從「像」她,到「是」她
亞蕾說,早年演戲,希望「像」她,現在演戲不知不覺就「是」她了。從「像」,到「是」,是段漫長的心路歷程。演戲,常讓她沈浸至劇中角色和情節中。喜劇還好,只是,有些沈重的戲,出入一回,從裡到外,就像撥層皮似的。 回到家,常會把戲中角色和台詞帶回去,在家人的揶揄和體諒中,久久才又逐漸回到自己。她說,演戲,豐富了她的人生,戲中悲歡離合,高潮疊起,非一般人在一生中可以經歷這麼多的。然而,下了戲,她又雲淡風輕,水過無痕般的過起自己的日子。真實生活中,她喜歡平淡,守着家人,陪著孫兒,在家栽種蔬菓。
大家都說亞蕾演戲自然,又敬業。說起為了《飲食男女2 - 好遠又好近》,她勤練國標舞,有一年半之久,總覺得不夠好,後來,請來一位教練個別指導,這位波蘭籍教練,是美國五屆國標舞冠軍呢!難怪戲中,杭州湖上幾場探戈舞,遠觀近盼都生動有緻,許多髙難度動作也讓人驚艷。 片中,她飾演一位隨政府播遷至台灣的大媽白蘋,第一次重返故鄉的意外際遇,有二代愛情,親情和素雅美食,和1994年參加李安導演《飲食男女》中的濃烈情愛,美食大慾,是種濃淡對比。 二者都在展現東方美食、迷人文化,亞蕾和西方教練的探戈,算是一道新鮮的美味吧。
多年來,亞蕾勇於挑戰自己,多方嚐試不同角色,她戲路寬廣,且能捕捉人性中不同層面細節。亞蕾説,她善記劇本,但不善演講,或許腦子裡存放太多別人故事了!除了瓊瑤小說改編的戲外, 她也演過不少文學著作改編的作品, 她很喜歡1969年羅蘭短篇小說改編,李瀚祥導演的《冬暖》, 1977年華嚴原著小說,張永祥編劇的《蒂蒂曰記》、白先勇的《遊園驚夢》、《紅樓夢》、《雷雨》等。她說,演《紅樓夢》王夫人時,她多方閱讀體會,更了解這部中國經典文學作品的深厚內涵,惴摩大戶人家舉手投足間應有的氣勢和氣質。原來,《紅樓夢》裏主角之一王西鳳,背後多是王夫人的心思啊!2005年,亞蕾曾和柯俊雄等代表,前往北京參加「中國電影百年誕辰會」,她一直是二岸四地,大家喜愛的氣質影星。
歲月如江水,逕自東流,亞蕾懷念許多拍戲往事,並己着手寫回憶錄。其實,亞蕾和張永祥老師合作甚早。1960-80年代,張永祥老師,是當年明星口中「台灣金牌編劇」,亞蕾從影初期,就拍過張老師編劇的電影並獲獎。他們二人合作過的電影有《家在台北》、《蒂蒂日記》等。
(四) 當亞蕾遇見張永祥老師 - 最有戲味的下午茶
上個週末,亞蕾夫婦和張永祥老師夫婦洛城相聚,我是陪客。亞蕾説,自金馬五十後,尚未有機會見到張老師,他們相見甚歡。餐後,我們移師咖啡舘,繼續未說完的半世紀戲劇故事,話從民國初年、抗戰時期,台灣,又二岸合作說起。他們二位均是台灣影劇界資深傑出前輩,見證半世紀以降中國人的電影戲劇。早年,我曾聽過父輩説起抗戰時期的文學、電影故事。但是,出國多年,那些記憶,早已跌成歲月長巷中稀疏的影子了。
張老師平時不多言,但是,說起戲劇,他興緻髙昂,提起老舍的《茶館》、《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曹禹的《雷雨》、《北京人》、巴金的《家》,《春》、《秋》 .... 如數家珍,連連嘆好!他說,「於是之在《茶館》中的掌櫃一角,演得真是好啊! 他毛巾往手上一搭,怎麼看,都是廚房走出來的人。」還說,《北京人》、《茶館》、《駱駝祥子》、《雷雨》這四部戲,是當時文藝青年必看的作品。那時,社會剛從封建制度走出來不久,這些作品,是作者為要喚起中國人良心寫的經典。「《茶館》是道地中國人的語言,中國人的故事,一定要看的!」,「《老舍》的戲很生活。」,「《雷雨》 很好,《夜店》也很好,那是俄國人的作品。 這二個劇都是西方人的故事情節。」 我們在洛城的咖啡館談《茶館》,心中盤恒著時間外淡淡的鄉情,和逐漸從記憶中走遠的世代。
張老師說,民國初年,中國剛剛有了電影,在那啓蒙時代,出了位難得的好演員,阮玲玉,她悠雅有緻,演戲自然,和當年文壇徐志摩,像二顆珍珠般的難得。在中國早年黑白默片時期,阮玲玉和另一位女星蝴蝶,堪稱是最出名的二位大明星。小時候我聽父親很高興的向同事說,他讀書時,在昆明機場見過蝴蝶。台灣出生長大的我輩,小時候,還誤以為大人說的蝴蝶,是後山的蝴蝶。
亞蕾説起,善長拍古裝戲的李瀚祥導演,對阮玲玉的電影非常有研究和熟悉。他也誇過亞蕾,說她演戲很像阮玲玉,讓她覺得非常欣慰和感激。1969年亞蕾參加了李瀚祥的《冬暖》,她很喜歡這部戲,李導演為她又買了另二部劇本,《狂風沙》和《夢迴青河》,可惜後來沒拍成。
這個午后,聽完張老師一席話,我們都說他是中國戲劇的活字典。當亞蕾夫婦,張老師夫婦談起這些好戲時,真是久逢知已,千杯少。我很幸運在這他鄉異國,上了一堂難得的電影戲劇史。
(五) 戲劇人生
90年代,亞蕾演《女兒紅》時,抽空演出中國著名導演李少紅執導改編自曹禺名作《雷雨》電視劇中的魯侍萍。?另外,1994年,台灣解禁後第一位被搬上舞台的大陸作家作品--《雷雨》是亞蕾在台灣請李行老師導演執導的舞台劇,她任制作人,聶光炎任燈光設計。在台北國家劇院公演了九天,在髙雄獲吳敦義市長協助,於劇院封館前,獲允演出五天, 南北二地場場都客滿, 造成不小的震撼。 那次演出,許多政府首長如郝柏村,老牌演員曹健、錢璐等人都出席參加。《雷雨》是大家熟悉的戲,李行導演在開場時,加了一幕亞蕾演魯媽的戲,瘋了的笑聲加上悲劇的對白:「都是我造的孽!」讓人印象深刻。 她希望重新詮釋魯媽這角色,認為戲中的魯媽,不該只是一般的老媽子,應該是有特別姿色內涵的女人。不然,男主人怎會在她離去後,還是如此癡迷她?經歷過抗戰洗禮的觀眾,都聚精會神入戱,沒經歷那時代的觀眾,有時,可能因時代背景差距,而覺得好笑。
演戲有辛苦,也有欣慰的時候,亞蕾記起在國內演《女兒紅》時,意外結識了她和她父親心目中的偶像男影星--劉瓊。初見劉瓊,他已近八旬,身着牛仔褲,右手攀著門框,對著她說話,還是帥氣十足,像賈利古伯一樣。劉瓊是家喻戶曉人物,主演過許多有名的電影戯劇,有燴炙人口的《正氣歌》,那是一人主演文天祥的戲。「為了文天祥那角色,他逐字天天勤練發音,硬把鄉音給去掉了」。他儒雅帥氣,一直是許多人心目中的偶像。拍戲期間,亞蕾謙讓有禮,對劉瓊老師敬重有加,譲從開始不太有意願合作,到後來彼此成為互相欣賞的好朋友。
此外,說起和李安導演的合作,也是件欣慰愉快的事。他們二位對李安都非常佩服,說他是個有統帥能力美式導演。亞蕾參加過他的《喜宴》、《飲食男女》均獲得到國際好評。張老師記起,當年他還在台灣,李安還在美國時,有天收到新聞局轉來李安投的《喜宴》劇本,他看過後,隨即推薦支持拍攝。張老師對李安幾部電影都贊許有加,尤其《臥虎藏龍》,他說每一部門都表現這麼好,真是難得,《斷臂山》也説,拍得很美。
從民國初年,至台灣上半世紀以來的電影戲劇歷史㸃滴,已是,我們在海外這一輩,和下一輩逐漸陌生的故事。今年五月美國傳統月南加州文學電影節,是以文學、電影為主題,亞蕾和張永祥老師二位電影界傑出資深前輩可以撥冗參加,與南加州喜愛文學藝術電影的朋友們分享一段屬於我們的戲劇電影歷史,也是難得的佳話。
/ 刊登於台灣國家電影中心<電影欣賞Fa> 雜誌 1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