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堅守文化的傳承,更應追求文學的創新。唯有創新, 才能開闢文學的活水,激活傳統的生機。」--洛夫
漂木詩人洛夫, <創世紀詩刊>創始人之一,歷七十年創作詩及書法研究不綴。平日不忘提攜後進,素有「詩魔」美譽之詩壇前輩,其創作風格和表現形式,豐富多彩,書法隨詩意轉承起合,獨創一格。 時值詩人九秩華誕,謹此祝賀洛夫老師身體健康,詩文泉湧!
2002年,詩人七十五歲,於溫哥華靜思整年後,寫下《漂木》三千行長詩, 曾獲諾貝爾獎文學奬提名。詩的第一句, 有鑑鏘嚴肅的開場--「沒有任何時刻比現在更嚴肅....」,至最後結尾 -- 向廢墟致敬,也是充滿莊嚴神聖精神。
加拿大的鮭魚,山川給予他豐富創作思考的靈感和空間。長詩表達了詩人的創作精神,漂木有天終成廢墟,廢墟成養份,依舊是有意義的。像天地間亙古不滅的從永遠到永遠, 或者是,萬事互相效力的宇宙恆動卻不變的定律。
他説,不寫流浪漂泊,流浪漂泊多悲情。他認為生命有更崇高的意境。
「我來
主要是向時間致敬
它使我自覺地存在自覺地消亡
我很滿意我井裏滴水不剩的現狀
即使淪為廢墟
也不會顛覆我那溫馴的夢。」
-節錄《漂木》向廢墟致敬
詩人洛夫老師,六月邁入「人生九十歲才開始」的另一生命境界和創作旅程。《唐詩解構》,是詩人近年「古詩新鑄」系列創新作品,也是他從事詩歌創作以來另項突破實驗。他曾說過,這樣年紀了,重新一種新風格是不容易的 ! 所以,他在原本創作基礎上發展翻新,以新面貌呈現,謀求對古典詩有新的迴響和釋放。洛夫老師曾言,自己不是戀舊,更無意復古,而是希望從舊的東西裡找到新的美,發掘所謂「意在言外」的潛在詩質,嘗試用現代語式、表述新的意象與節奏,來喚醒擦亮曾被人藐視、埋葬的舊傳統,賦予新的藝術生命。
以為自己擁有許多,其實,有天終究也將如漂木和鮭魚的命運。然而,他悲壯的迴響是:
「即使淪為廢墟
也不會顛覆我那溫馴的夢⋯⋯」
上世紀五十年代和詩人瘂弦,張默,同為「創世紀」詩刊三位創始人之一。2016年,《創世紀》張燈結彩慶祝了一甲子!
-- 寫在 2017年 六月溫哥華詩歌藝術節 / 人文磚編輯部
................................................
"古往今來,每一個大詩人都會形成自己的詩學體系。莫伯伯的天涯美學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已成為一個獨特而完整的詩學體系。天涯美學不僅是對經典詩學的傳承,也是個人天才充分發揮的必然結果。
鑑定一個詩人的影響力的另一個標準,是文學界和學術界對其作品所進行的文學批評理論的廣度和深度。幾十年來,中港澳臺以及海外已經出現大批從事洛夫研究的學者,其中包括不少以其他語言為母語的評論家和翻譯家。
偉大的詩人都高舉人性的光芒,有強烈的宗教情懷!不管來自哪個社會階層,洛夫的讀者都從詩人的作品中找到了所需的慰藉和啓迪!在當代詩人中,莫伯伯的作品被許多草根階層的讀者視為距離他們「最近,最靜,最最溫婉的一朵」午荷。"----節錄文學評論家章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