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郭松棻與他「奔跑」的母親

郭珠美 Jane Kuo, Professor Emeritu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引言

郭松棻,本名郭松芬,筆名夢童、李寬木、羅安達、鐵曇、賀靈、羅龍邁等,1938年出生於台灣台北的大稻埕,2005年因二度中風辭世於美國紐約,享壽67歲。被譽為台灣現當代文學中一位極其獨特重要的小說家。父親郭雪湖是台灣享譽盛名的重要膠彩畫家之一,一生沉浸於繪畫的世界,以藝術營造生命,成就了璀璨的一生。母親林阿琴自第三高女畢業後進入台北高等學院繼續深造,亦是畫家。松棻是長子,有一個姐姐,三個妹妹和一個弟弟。

對郭松棻小說有興趣的研究者經常對其真實性格產生好奇,渴望了解其在生活中的一面。然而,當他被問及是否會考慮撰寫自傳或回憶錄時,他的回答是:「那是百分之一百的不可能。」也不想讓別人代寫。他表示,「就從我的小說來了解我就好了。」這不禁讓人思考,他在小說裡所塑造的人物是否反映了其現實中的性格特質?而他這些性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小說的虛構與生命的經驗之間

郭松棻的出生背景、求學經歷、留學生涯、參與保釣運動以及在聯合國工作的經歷,這些人生階段不僅塑造了他的世界觀,也深深影響了他筆下的角色,他的小說在現實與虛構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樑。

郭松棻自幼便對文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除了武俠小說以外,廣泛閱讀各類書籍,特別是對西方現代主義經典作品情有獨鍾。他以細膩瑰麗如詩般的文字和情節跳躍式的蒙太奇書寫手法,勾勒出文學作品中的幽微奧境和多重脈絡,其晦澀含蓄的書寫風格讓讀者不易解讀,需要靜心品味和不斷反思,經過反覆咀嚼後才能體會到文本中的微言大義。

郭松棻的小說創作能夠形成獨特風格,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他的靈感來自於他特殊的人生閱歷,特別是幼年時期經歷的太平洋戰爭、二二八事件,以及成長過程中面臨的白色恐怖等充滿「暴力」的時代背景。而形塑他創作的重要因素之一,更可以追溯到母親對他的影響。

在記憶中收攬著母親的體溫

母親林阿琴1915-2025出生于大稻埕的富裕家庭。畢業於第三高女時,曾有意願赴日留學,但是疼惜她的祖母和養母都捨不得她離家遠行,最後母親決定進入台北高等女子學院繼續就學深造。母親生性愛好學習,也自信十足,她不僅對所有課程有興趣,而且學起來樣樣得心應手。特別是繪畫才華出眾,深得美術老師鄉原古統的賞識,因此利用暑假或課餘時間特別加强輔導,允許母親製作比一般同學更大的畫作,先後完成參展的作品包括《黄莢花》(圖一)以及《南國》(圖二)等。

  

圖一 黃莢花         圖二 南國

繪畫才華可以媲美父親的母親,為了成就父親成為專業畫家的想望,一生以妻子的角色輔佐丈夫的畫業,獨自承攬養育兒女的責任。由於自己留日的志願未能達成,又接受了「惟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母親堅持「再苦也要讓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信念,特別重視教育,對子女在學業上出人頭地的期盼特別高。 

母親於1935年生下長女禎祥後,隨即又生了一個男孩。不幸的是,由於早產,這個男嬰沒能存活下來。對於當時正處於新婚甜蜜期的年輕夫婦著實是一大打擊,甚幸的是,很快地在1938年又獲一麟子——松棻。松棻的誕生給父母帶來無比的歡樂,也填補了失去孩子的傷痛。每當母親回憶起松棻幼時的模樣時,總是自豪地說他是無瑕的“藝術品”,懷抱他的每一時刻都是充滿著不知疲憊的喜悅。松棻不僅長得清俊秀逸,惹人憐愛,而且他那天真無邪的靈性似乎是與生俱來的,常常自娛地咯咯笑起來,笑時彷彿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集中在他那兩個小酒窩裡。母親最引以為傲的是松棻幼時的聰穎乖順;由於當時家裡沒有衛浴設備,所以母親要帶松棻去澡堂洗澡,她會先幫松棻洗好,然後自己再進去洗;擔心松棻在澡堂裡隨處走動,母親總會在地上畫個圓圈,囑咐松棻要在圈內等候。母親洗完出來後,看到松棻總還一動也不動地在原地站著,這讓母親對這個延續自己生命,乖巧不鬧騰的長子更加疼惜。松棻就是在如此溫柔與溫暖的母愛懷抱裡長大成人的(圖三)。

 

      

        圖三 郭松棻與父母和大姐郭禎祥

為何總是「奔跑」的母親?

松棻三歲時,太平洋戰爭(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爆發。在這期間,父親為了生計,長期在廣東、香港及澳門等地舉辦畫展。1943年戰爭末期,盟軍開始空襲日軍領地,台灣不幸被捲入戰火,由於海上交通被封鎖,父親被困於香港無法回家。為了避免美軍對台灣的空襲所造成的傷害,台北、基隆、台南和高雄被指定為必須疏散的城市。當時很多住在這幾個城市的家庭只好紛紛逃離自己的住處疏開到鄉下。母親的生父母住在北投的山上,母親便帶著祖母、四個孩子、與兄姐及其家人一起疏開到北投「中和禪寺」避難(圖四、圖五)。

  

圖四 北投中和禪           圖五 山上巨石

 

避難於山上的日子裡,母親獨自肩負起撫育四個子女和幾位親人生計的重擔。松棻每天看著外公跟和尚們在廟堂中誦經拜佛,心中充滿好奇,但又不明白他們跪拜念經的意義,無聊之下,只好找二姐惠美跑出廟外四處玩耍。山上的巨石和石林步道成了他們的遊樂天地,他們幾乎爬遍每一塊石頭。松棻好奇心強,不是進出防空壕,就是一個人獨自四處遊蕩,甚至在轟炸機飛過頭頂時也不知道危險。他的不見蹤影常常讓母親和大姐焦急萬分,到處尋找,有好幾次天色將暗時,才見松棻慢悠悠地獨自沿著山路爬坡回來。當時他尚未上小學,沒有學業壓力,在山上應該是渡過了一段愉快的童年時光,但在松棻的記憶裡卻充滿了美軍B-29轟炸機飛過頭頂上的轟隆響聲。由於父親不在,山上糧食缺乏,母親不得不煞費苦心,想方設法來維持這一大家庭的生計。她利用撕開的面粉袋製作衣物,然後請求過路的卡車把她載到市場,將這些衣物換成黑市的米,為家裡提供足夠的糧食。母親辛勤的付出讓松棻深刻感受到她肩上所負著的家庭責任有多麼沉重,在小說〈奔跑的母親〉中,描述了一段母親為了生活,矯健的身體如蚱蜢般,跳躍上卡車前往市場的情景,就是這段歷史的原型。一直到中年,松棻回想起母親當時的身影,心中仍然敬佩她的堅韌與勇敢。

母親是郭松棻閱讀與知識積累的後盾

閱讀是松棻極為重要的生活習慣,他的書多半是母親給他钱購買的。這讓松棻畢生感激母親對他的寬愛,他曾經感恩地說,即使家裡經濟再拮据,母親總會「挪出」錢來讓他買書。當時,他不但經常前往位於中山北路,專賣外文書籍的「敦煌書局」購書,而且都是一批批的訂購。久而久之,結識了書店的老闆,並和他成為摯友。松棻也經常邀請他到家裡來品嚐母親做的飯。他們的情誼一直持續到松棻辭世為止。

家裡的酒櫃擺放的不是古董或洋酒,而是他的書。很多親友想借書,他總是捨不得,但又不好意思拒絕。我見他有些為難,就向他建議我們寫個貼子說「只能翻看,不能借出」。我們是否真的這麼做了,我已經記不清了。但我知道,酷愛書籍的他必能理解朋友們對書的渴望,所以還是願意借給朋友的。我是家裡最後一個出國留學的,離開台灣前,母親把爸爸的畫和松棻的書分別託付給我們最信任的親友。出國後十年,松棻最掛念的,還是他那批留在家鄉的書籍。最後,我托朋友協助將大批松棻收藏的書從台灣寄到紐約。

結語

郭松棻的小說擅長描述人性中複雜矛盾的情感,以此揭示更深層次的社會現實以及體制政策中的不公正事實。然而,他的小說並不似魯迅的文體,直接對抗或嘲諷這種暴力,而是通過角色內在心境的細微變化,來見證體制對生命的扭曲。總而言之,他的作品以深刻的人文關懷和細膩的筆觸著稱,透過他所展示的獨特視角和思考重點,讀者若能在閱讀他的作品時反思小說中的人物與現實、社會、政體等種種關係,應能更深入細緻地與他的作品產生共鳴。

身為郭松棻的胞妹,僅以此文提供讀者更多貼近他寫作時的記憶藍本與情感指向,希望讓更多喜愛他的文學同好,以及開始對他感到好奇的朋友們能因這些線索尋得理解文本的路標與路徑。

      

「弦外知音」———人文磚暨美美華人文學會10週年專輯電子書版選集 / 2024 12月預訂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