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春蠶〉越界寫作/ 夏祖焯 (講座綱要) 11/27/2021 

   文學之美在於其悲劇性、浪漫性及反叛性。    -  夏烈:藍鳥

 

台灣某大學中文系甄試入學;我出作文題〈春蠶〉

今日演講涵蓋:

1. 海外華文作家  2.投稿園地,不中如何  3.文學四大文體(第五文體?)   4.各文體寫作技巧   5.個人寫作經驗

 

海外華文作家

因聽眾多是海外華人作家,故先講此部分。

  • 外國海外作家:Albert Camus 卡謬:” L’Tranger” (異鄉人);E.M. Forster:”A Passage to India”(印度之旅) ;Ernest Hemingway 海明威 10 長篇只1在美國國內 。這些都是以英法美本國文字書寫國人在外國,背景是海外。法國人非洲文學,西班牙的拉丁美洲文學屬「殖民地文學」,有優越感。
  • James Joyce 喬哀思不算海外作家,因Ulysses 及Dubliner 都還是寫本國愛爾蘭及Irish。
  • 日本井上靖不算,「敦煌」「樓蘭」「蒼狼」寫外國人,非日本人,也不在海外寫。
  • 白先勇、夏烈不算海外華文作品。「台北人」、夏烈的「夏獵」(1994「國家文藝獎」)均為在美國寫台北人。

  文化傳承這堂課,白先勇要繼續教下去  C:\Users\Fred\Downloads\暮年的林海音與夏祖焯 (1).jpg

           白先勇                     夏烈

                                    

  • 落地生根的ABC文學 不算海外華文文學(即華裔文學,如譚恩美的「喜福居」及湯婷婷的「女勇士」),也非有優越感的殖民地文學。
  • 海外華文文學定義 = 以華文寫作的「移民文學」。海外華文文學有非主流的被壓迫感(無優越感)及對故國的懷念感。

東南亞華人文學則有優越感 (李永平的「拉子婦」)。

移民文學以美國為主,歐洲華文作家多在餐館打工糊口,東南亞以馬華為主(我的助教),香港文學不發達,但電影發達。

  • 海外華文文學是中國文學的分支?是Marginal Man 的邊緣文學?還是有特殊性、獨樹一幟的華文文學?不是落地生根,也不是落葉歸根。

北美海外華文文學1950年代之前鳳毛麟角,然後於梨華、吉錚、敏學等小說作家,深受台灣重視及歡迎。因那時美台交往少,沒有來回跑的人。現在交通發達,美國不稀奇了。

大陸的移民文學要到1990年代才成型。因改革開放是1980年代。大陸80年代有「海外華文文學的比較文學會議」。

  • 美國無國定語言,但英文創作才算美國作品,哈金算,但於梨華、白先勇、鄭愁予不算。
  • 海外華文作家無世界級作家,所以不太受國內重視。林語堂價值並不高(夏志清語)
  • 移民文學的文化身份,有幾個詞可形容:alienation 疏離,diaspora 分散,marginal 邊緣,nostalgia 懷鄉。移民的文化僵化在他移入時期(如Chinatown)。海外華文作家寂寞,非主流,心理受壓迫(但在美並無排擠),

老舍的「二馬」vs  「印度之旅」─ 民族自卑心的呈現。

  • 華裔女作家多,男子多理工科,還要打拼,家裡等著米下鍋,心理壓力大很多,因「心理去勢」而產生「文學陽痿症」,如何刺激都無用,不再創作,。
  • 全球化的「一帶一路」BRI文化格局中,海外華文文學是否會興起?看不出。BRI是帝國主義dot two (Imperialism.2)。文學與政治、經濟有關係,也沒關係。

 

發表園地

 

  1. 我是兩邊住。海外作家二大問題:a.寫作題材 b.發表園地:a會影響 b;副刊,雜誌,網路;今日副刊不再是唯一舞台    

 網路發表屬個人,無園地問題。網路vs.報紙 2008黃金交叉 (或死亡交叉)。  



 2.台灣報紙 (2017年資料,)

 

  • 報紙名稱     閱讀率     觸及人數   每週副刊天數

 

自由時報       12.8%       558,858          4

蘋果日報       11.3%       493,367          

聯合報          4.8%       209,572          7

中國時報        3.1%       135,348          4

世界日報 (美國)             43,000          7

國語日報        0.3%        13,098

中華日報        0.3%        13,098          4

人間福報        0.2%         8,732   佛教,基督教只3%

台灣時報        0.2%         8,732

美國世界日報                                7

 

  • 台北副刊主編都表示報社不重視副刊,所以多只給4天副刊。副刊不一定要100% 文學性。紙張全是進口,一年要花費數億台幣,報紙為省紙張縮小 (自由時報最大張)。

現在副刊有圖,文字要少很多,四千字左右是上限。有時分2天登,極極少3天。不再有長篇連載。以前還有第二副刊,給新進作家及較差文章。

  這些問題及處境,所有台灣作家都面臨,不是只有海外。

  • 名流、名作家、狐狸精,不論文章好壞,一概上報。(比如:XXX….)
  • 在國內發表:於梨華時期華僑文章吃香已過去,寫美國周遭事要有哲學性、思想性、普遍性,否則國內讀者不見得有興趣,難以共鳴。寫海外事多無參予感。

海外的「外子文學」,歐洲,寄自史丹佛、柏克萊加大……

  • 青年作家常上網路,不久前網路與紙本報紙已死亡交叉(網路:黃金交差)。許多文章上臉書,回應也多,但電腦讀者平均文學層次不能與報紙讀者比。
  • 台灣的雜誌:聯合文學、印刻 常是專題;

皇冠(1954創) 與出書有關,約稿;

文訊(國民黨)為老作家闢園地。

幼獅(救國團1954創)還在:黨產歸零?

「明道文藝」台中明道學校系統

「鹽分地帶」雙月刊,有新刊,台南市文化局支持

「台灣文藝」吳濁流創,(1964 – 2003)

  • 副刊或文藝雜誌受政治或宗教左右無可避免。其實文學上藍綠紅界限不明。
  • 投稿不中: 1.聯副前主編陳義芝:80%來稿不可能採用。  2.隔一段時期再投,可能中。 3.要看清自己的寫作實力,不要有功利心。自己出書:約2千至3千美金,300本送朋友 4.裱起來,留作老年閱讀回憶,像日記,有些可複印送朋友。

5.一把火燒掉  

 

四大文體

 

  • 四大文體literary genre:小說及戲劇 (客觀文學,設計,經營),詩及散文 (主觀文學,隨興,突發)  

   第五文體:後現代主義 Postmodernism (1980-90):大雜燴,   無藝術感,已死亡。猶如音樂曲調不好聽,新花樣沒用。

  • 新聞、公文、論文、通知、政令、宣傳等之寫作:3rd person,客觀,文字簡潔,易懂,內容透明,文筆冷靜,避免藝術性及華麗詞藻;與純文學寫作方式正好相反。

廣告:可能藝術性,也可能通俗性。有圖有簡單文字。

  • 諾貝爾獎:1901 開始 (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1968經濟等四學術獎;二非學術獎:文學、和平)

 

  • 諾貝爾文學獎:小說 65%以上,詩20%以上,戲劇10%以上,散文只 1 人,其他 5人左右(傳記,哲學,思想,心理…等)

西方文學四大著作: 荷馬二史詩,但丁《神曲》,莎士比亞《哈姆雷特》,歌德《浮士德》,無小說

 

 

         Stockholm 市政廳是諾貝爾獎頒獎場所

                 为什么你看不到诺奖对莫言的颁奖辞?-教育频道-手机搜狐

                瑞典國王頒獎莫言

=======================================================

一‧ 小說 (fiction)

0. Fiction 是 fictitious (虛構),所以困難。諾獎65%以上為小說。小說創作時間也長。19世紀中才成主要文體

1.  長篇 novel: 10 萬字以上(重工業); 中篇 novelette, novella 3-7萬字(輕工業); 短篇 short story 3萬以下 (手工業); 諾獎僅Alice Munro 一人曾以短篇得獎。老舍《駱駝祥子》未被提名原因,沈從文《長河》寫不好,《邊城》是中篇。高行健《靈山》

老舍作品100篇-西瓜视频搜索

    高行健(法國)        靈山             老舍:駱駝祥子

 

2. 故事性 (有情節) 或非故事性 (描寫景色,內心情緒,難吸引人,近似散文)

3. 對話 (白先勇《台北人》;黃春明〈蘋果的滋味〉,〈青番公的故事〉;西方或日本小說對話難起共鳴─背景習俗不同,翻譯失去味道,甚至大陸小說,舊時代小說亦難起共鳴。

4. 有小說以敘事為主,極少或無對話。難吸引讀者,變成散文。

5. 小說是說故事,也不是說故事。氣氛更重要,最後高潮或悲劇性就是最後一擊。

6. 真實事件改寫可能成功,如《郎心如鐵》《冷血》,或不成功,看功力。

8.《夏獵》(1994 國家文藝獎) 第一段許多伏筆,重要人物上場的介紹,鬥爭,仇恨,愛情……

9.  「小說開始時有一支槍掛在牆上,以後一定要取下來用…..」並不正確。現代主義與19世紀寫實主義筆法不同。Modernism 可以無頭無尾,詞或句可以與故事情節無關,可以加入意識流。

10. 敘事觀點:全知(omniscient,魯迅:阿Q正傳),次知(魯迅:藥),自知(魯迅:狂人日記),旁知(魯迅:孔乙己) 

西方理論:選對了觀點,小說成功了一半(我懷疑)。

10.  以上是我能想到的,或經驗過的。



二. 詩歌

0. 古典文學詩最重要:四大有三為詩。

1. 四文體中,新詩最容易寫,也因短而容易讀,消化,討好。

2. 新詩不押韻,極難與唐詩宋詞比,雖不可能得諾貝爾獎,北島的確曾進入前五名(政治因素)。

3. 是濃縮的語言,五言絕句20字就能寫出人與宇宙的關係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130/0ffef31c0e494426a5559d1638d0922d.jpeg" src="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u04a5DmaEibiIsOe9d8y9EU8GXynQ6SSxhhhkcqWjg6nXudb7RN90xOTcAI980ZXJeoh6NUPXRvvMV1t38LtyYWd23bG7t6mjj6tYP5vWb0CxhwZL6LtO8hRFzkVWrn0RUdgyxIy" width="631" height="307" />

                   柳宗元:江雪

 

16字的詩「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箜篌引:公無渡河

 

4. 新詩寫作也要重視意境、節奏及意象。余光中是我國詩壇祭酒,桂冠詩人,因大中國被貶。徐志摩(〈海韻〉,〈偶然〉)是最有名及被喜愛的詩人。在台灣,席慕蓉的詩易懂,也充滿感情。此外,周夢蝶、鄭愁予、楊牧、洛夫都有地位。

5. 新詩究竟應該「橫的移植」還視「縱的繼承」見仁見智。

6. 20世紀最偉大的詩人是艾略特 T.S.Eliot ,《荒原》The Waste Land 共434行,用了6種歐洲語言,引用35位作家作品中的典故,多層涵義。採自由體、節奏鮮明。《四個四重奏》首章〈焚毀的諾頓〉Burnt Norton譜出時間、人生、意象等複雜及晦澀的詩句。值得學習及模仿。

7. 詩常超脫現實生活,進入形而上或幻想境界,也常與大自然結合 ─ 田園詩人,湖畔詩人(Lake Poets)。詩以浪漫主義及象徵主義為主,不合常理沒關係(但浪漫主義的小說就過時及難接受)。寫實主義的詩(如惠特曼、紀弦)難成大氣候。(但浪漫主義的小說就過時及難被接受),也不受歡迎。

8. 建議新詩寫作:複雜、晦澀、典故 三原則。




三. 戲劇

0.舊是話劇。是小說的延長?or vice versa?都不是?

戲劇近三千年,電影126年(1895)是科技產物。

   小說→電影劇本→導演腳本→分鏡鏡頭

1. 與電影比:戲劇受舞台限制,觀眾觀戲僅同一角度,無外景,無  蒙太奇剪接,電影可重拍,觀眾可重看。

為何電影不能完全取代戲劇?:成本大,影星由話劇開始。但現在i-phone 或i-pad 出現,更進步……

原有戲劇劇本轉成電影劇本不能小腳放大。

2.莎士比亞 (西方文學最偉大作家),哈姆雷特最重要,究竟是對話還是故事情節吸引讀者?國王,大臣,Ophelia,她哥哥,Hamlet 叔叔,Hamlet,Hamlet母親,七主角全喪命 

THEME OF DEATH - HAMLET WEBSITE: 

       Hamlet 場景             Sir Laurence Olivier

 

3.戲劇因有多方表演限制,寫作劇本重視設計「爭執對抗」,也就是人物的矛盾及激烈衝突,才能吸引人。但喜劇重視的是對話的幽默。

4.劇本閱讀與演出不同,哲理或隱藏的對話閱讀時可欣賞到,演出時,觀眾可能不能意會或欣賞。

5.《老莫的第二個春天》金馬獎導演李祐寧明年開課講劇本。

 

四.散文

0.散文就是作文,與詩均可快速完成,至今僅一人(2015,白俄羅斯人)得諾貝爾獎。在我國重要(文以載道,負教化之責任),西方不重視,認為創造性(creativity) 較低。

1.中國古典:分為散文(非韻文)與駢文(韻文,音ㄆㄧㄢˊ)。賦是韻散結合,漢賦以司馬相如(vs:卓文君)之〈長門賦〉最出名。唐宋八大家

2. 散文非鬆鬆散散之文,分為抒情散文(感性,朱自清〈背影〉),敘事散文(知性客觀,梁實秋〈雅舍小品〉),論理散文(理性,諸葛武侯〈出師表〉)三大類。與詩有血緣關係。亦重視詩情及意境,文字的韻律及節奏。

3.散文不是虛構,寫已有事實,再加發揮 ─ 舉例:拙文〈昨日〉、〈鹿與犬〉、〈城南少年遊〉,但寫出個人感懷及情意

     小鹿斑比|免費線上看|動漫特攝|四季線上4gTV

4.如果只描寫景色,唯美,靠文筆及用詞用字即可。看過即忘,每篇文筆及對景色形容都上乘,但沒有一篇你記得,因有肉無骨,唯美,華而不實。 

5.內容危言聳聽會吸引讀者─李敖

6.散文如只是一堆美麗辭藻而無內涵則有肉無骨。加入寫出個人感懷及情意有骨有肉。以上三篇拙文。〈岳陽樓記〉

7. 最好下筆文白加雑,有藝術性及句子長度可縮短。

 

寫作技巧

 

是寫作藝術(Art)還是寫作技巧(craft)? Henry James“The Art of Fiction”1884 小說視為藝術的肇始鴻文,不再說故事.

 

一‧題材

1. 小題材可寫成大作品或好作品,如〈鹿與犬〉或〈城南少年遊〉家中瑣事可成感動人文章。大題材(國仇家恨)可寫成「我控訴」的反共八股。文革傷痕文學最好一本小說《尹縣長》                        

2. 隱藏題材,不要寫白了。陳列事實或故事,由讀者自己去體會及判斷,避免分析及結論,那是科學論文的必要。分析及結論技巧性的由主角或配角說出,不適論斷性的。

3. 文學要黑白混淆,是非不明才有味道。避免文章題材變成佈道大會或鬥爭大會的極端。永遠記得:文學藝術性重於思想性。

4. 文學是獨立藝術,不必為宗教、皇室、政治、社會、道德服務。蘇聯的社會寫實主義(Socialist Realism)或我國的「文以載道」都是爭議性的。甚至文學作品不道德如波特萊爾《惡之花》,D.H.Lawrence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納博科夫《洛麗泰》,福樓拜《包法利夫人》均被政府禁,但都是重要文學作品。卡謬《異鄉人》反基督教,獲得1957諾貝爾獎。

 

在這荒謬的世界,我們都是異鄉人:卡謬的思想旅程- 每日頭條   

      卡謬             D.H.Lawrence        Nabokov

二. 內容情節

1.內容喜劇最好幽默,而不是俗笑話。如此層次高。隱性的笑話會勝過顯性的。例:梁實秋的《雅舍小品》,雅俗共賞,笑而不謔。俏皮話常層次較低。

2.有感情的內容永遠打動人心,悲劇亦是如此。但筆調要避免濫情,最好隱隱寫下感情或悲哀,看你的寫作功力。

3.     毛澤東 → 楊開慧 (被國民黨所執決)

        李淑一 →其夫柳直洵 (被國民黨所殺)

 

              李淑一填(菩薩蠻)詞`

  「蘭閨索寞翻身早,夜来觸動離愁了。底事太難堪,驚儂曉夢残。   征人何處觅?六载無消息。醒憶别伊时,满衫清淚滋。」

 

   蝶戀花 (答李淑一)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

淒美、感傷、泫然 →   →   →   → 鬥爭

人如其文乎?人不如其文乎?內容可能非真正心意。

3.內容及情節(故事)如是負面,如失敗、衰老、不幸、悲痛…則更吸引讀者。因為文學的美在於其悲劇性、浪漫性及叛逆性。

 

4. 張愛玲三長篇:「半生緣」,「秧歌」,「赤地之戀」

        (「金鎖記」是中篇)

  • 秧歌:金根,月香(妻),顧同志、王同志,沙明,人物黑白混淆

 

5.張愛玲常用意象(image),避免全文以意象表達,讀者有困難,不知所云。雅俗共賞是最高境界。

6.通俗文學與純文學的界線在表達方式:常是顯性及隱性之分。

 顯:寫得很白;    隱性:令你思索

 

三. 結構

1. 19世紀末現代主義(Modernism)出現,小說已無一定結構。

2.文章有一主軸(愛情、戰爭、家庭、同學…等),可岔出去,再收回到主軸,數次。

3.可一段現在(正體),一段回憶(斜體),如海明威〈雪山盟〉。

但戲劇演出(話劇或電影)最好線性物理時間,現在與過去交錯會混亂觀眾。

4. 今天大多數人用電腦寫作,剪裁及重組容易,如何最具藝術性或最通暢。最好隔一段時期就copy,因不小心會delete。

 

四.修辭及文字

1. 文章的內容固然重要,但修辭及文字運用關係到文學的藝術性,相對重要。

2. 魯迅的小說寫完後,審視數次,刪削及簡化贅字,修改用詞,濃縮,也就是文章淨化的工作。

3. 細節很重要,粗枝大葉的文章是通俗文學。細節可以與文章的主軸無關。

4. 用較艱澀的詞,文白夾雜,加入典故及隱喻可增加韻味,也就是電影的蒙太奇(Mon’tage,本是剪接之意)

5. 典故不須明寫,點到為止,讀者應可意會。例:朽木難雕vs維民所止。典故包括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外國典故國人可能不解及不知。

6. 修詞 ─ 不勝枚舉,我能想到的:

  a.避免上下句有重複詞彙,以免畫蛇添足。例:

鹿群常出現,有幾次鹿群居然越過欄籬…下句中鹿群二字   刪掉,或換成「牠們」。用「同義詞詞林」(上海出版)找同義詞置換。

  b.避免「的了嗎呢」

  c.有時省略主詞(我、你、張先生,李…等),日文常如此。

  d.省略助詞,如「的」:「我父親…」及「我的父親…」看  

    上下文可以味道不同。

  e.雙字可加強語氣:例: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f.巧用正面的「又」字:小樓昨夜又東風;又見棕櫚

    也可巧用負面的「不」字: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7. 建議:多寫,不計被刊出否;隨身筆記;電影、閱讀啓靈感;自己摸索求進,別人指導有限;寫不定期日記(我不寫)

 

個人寫作經驗

 

  1. 國語實小四年級一篇上國語日報。建中六年沒編壁報,無文章投稿。大學翻譯許多;21歲〈白門再見〉中副,孫如陵主編。一共沒幾篇,赴美念碩、博,博後。工程師多年。
  2. 47歲〈城南少年遊〉發表。26年第一次。
  3. 四年後51歲《夏獵》;52歲獲「國家文藝獎」
  4. 昨天80歲。預計100歲退休。準備活到105至110

 

附錄

 

自由時報副刊主編孫梓評先生三年前回答問題如下:

(1) 海外作家作品以那類最容易被副刊採納?

Ans.副刊選用稿件,一向以作品是否具備文學性來判斷。網路發達的年代,國界的疆域也更模糊,比較不會去關注投稿者是否來自「海外」,或居住於台灣本土。

 

(2) 男作家與女作家撰稿內容及方向相當不同,如何考慮?投稿男女作家比例為何?

Ans.誠然,男女有別,但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又更難只以「男」、「女」來畫分。盡可能,希望採用的稿件能呈現多元;甚至也關注「性少數」。若單以生理性別畫分,男女作家來稿比例大約各半。

(3) 是否出名作家或出名人士的文章優先考慮?因為即使文章不好也有讀者,也比不出名作家的好文章還受讀者注意(當然不一定喜歡)?

Ans.知名作者,因為有其長期的創作經驗累積,也交出過令人矚目的成績單,因此確實會優先考慮。不過,副刊版面上仍有文章屬性的問題,比如,多數副刊極少刊登專書的序文,那麼,就算是知名作者所寫,也會因為屬性不合,而未能刊用。

(4)各報副刊旅遊文章相當多?還有飲食文章?是否讀者特別喜歡旅遊及飲食文章?

Ans.自九十年代之後,旅遊風氣興盛,也因生活水平提升,飲食更趨精緻講究,因此確實寫作者有更多機會國內外旅遊,更多餘裕享用美食,反映在其作品,可能就像許多人的寫作都來自於生活所歷。不過,在副刊的選登上,並不會特別多旅遊文章,也不會特別多飲食文字,比較像是一種寫作的類型,偶爾會有人寫,若寫得好,就會刊登。讀者(這也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的喜愛與否,並無從判斷。

2015年開始,自由副刊也使用臉書的粉絲專頁張貼版面上的文章,比較能見到讀者的實際反應,書寫親情的作品仍然最易引起共鳴。另外,就是某一些年輕世代(因為臉書使用者、同時願意關注副刊的多屬25-35歲女性族群的關係?),對於同世代的內向性書寫,也會較有共鳴。

(5)主篇以多少字數最妥及為限?

Ans.單天能負荷的頭題文字,少至一千字,四千字則是上限。若以版面能富變化來說的話,兩千五百字是較合宜的。

(6)政治及宗教的爭議性如何處理?現讀者認為投自由就是擁綠,投聯副及人間就是擁藍,你要如何解釋?

Ans.如前所述,版面上所刊登的文章,以作品是否具備文學性來決定刊登與否。政治和宗教,偶爾也會納進被書寫的主題之中,但,文學並不為政治和宗教服務。亦即,若書寫到政治和宗教,我們期許它是文學的表現,而非政論或各種類福音的傳達。

(7)請問對上網路發表文章的建議?因副刊及雜誌刊出越來越難。

Ans.自從臉書發達,智慧型手機普及,自媒體盛行,許多人也傾向將各種類文字(包括創作)貼在自己喜愛或慣用的網路平台發表。但閱讀者是否願意買單,是另一回事。亦即,如果不考慮稿費,人人都可以將文章貼在各種網路空間(臉書、部落格)。但若是指不發行紙本的網路媒體,現今接受文學投稿的,似乎非常少。可能只有鏡副刊。但鏡副刊只接受詩的投稿。

(8)已在國內外流行量少之內部雜誌或報紙刊載,(如一女中校友年刊,台糖通訊.......),副刊是否會接受?還是要先標明,由主編決定?

Ans.各媒體的規定與習慣有異。副刊希望刊登的作品都是首次發表,不曾在任何其他單位(包括網路空間)發表過的作品。世界副刊說先表明,再做決定。

(9)稿費美金結匯是否有問題?如作者台灣或香港、大陸有銀行帳戶,可否轉帳?

Ans.只要作者在台灣設有銀行或郵局帳戶,就可以直接匯款沒問題。外籍人士(無台灣居留證者)可以寄上美金支票,但必須扣稅與扣除手續費。

(10) 如何使用臉書粉絲專頁文章?你或助手每天閱讀後選取?如何取得作者聯繫?給不給稿費?這種情形是否常見?如此會減少投稿貴刊被刊登機會?其他副刊或雜誌是否也如此做?  

Ans.自由副刊臉書專頁請見:https://www.facebook.com/libertytimesliterature/  

這個專頁,暫時是由我負責,並非報社指派我的工作。是我自願要做的一件事。主要是因為,有感於年輕讀者失去了閱報的習慣,也不一定願意主動點閱電子報,但是或許還使用臉書。在臉書上張貼文章的意圖,在於主動出擊,告訴讀者,我們還刊登這些優質的作品。  

所張貼文章的內容,就是每週五到週日,自由副刊紙本見刊的內容。紙本見刊的文章,報社有權張貼於電子報,事實上是一樣的內容,只是在臉書又貼一次,增加被閱讀的機會,因此不另支稿費。 

張貼於臉書,或使紙本的內容見於電子報,在於現代(智慧型手機發達後)閱讀媒介的轉變,與來稿是否刊登、或錄稿機會減少,並無相關。  

(11)另外,因為臉書張貼屬電子化,可方便連結其他網頁,或更靈活地公布各類活動,有紙本所不能及的便利之處。

 除了自由副刊,中時文化副刊:https://www.facebook.com/Ctfansculture/

人間福報副刊:https://www.facebook.com/litmerittimes/亦有臉書專頁。

另外,也有聯合文學雜誌:https://www.facebook.com/unitasmagazine/

(12) 「親情作品」何所指?家人的親情為主嗎?因為親情與愛情應不同。

Ans.以子女的角度描寫或追思父母、或以父母的視角書寫子女的,可以被歸類為親情題材。

(13) 我發問:政治文字上副刊應再三考慮,因令人有反共八股副刊之連想。到底濺小血與八九天安門濺大血不能比。如是報社下令副刊不能不從,又是另一回事。我很少看報,不知聯合及中時的副刊是否也有此種文章。這是個人管見,謹供你參考。  

Ans:  謝謝老師的建議!我們會多加留心。 

(14) 你能想到其他告訴聽講的作家。Ans. 暫時沒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