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和他的文學情懷」 / 王曉蘭
-- 文學與傳承系列十一後記
白先勇曾説, 「文學是我人生的第一個志業。」,「我們以前讀的書,是一部追趕西方文明的歷史,結果把自己的寶貝給丟了⋯⋯。」
詩,是我們文族的靈魂, 文學,是一個民族心靈的最深刻投射。
白先勇是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自大陸到台灣求學的一批知識份子,於大學畢業後, 前往美國留學、工作、創作至今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從追趕西潮的時代, 轉至鼓勵積極參與民族文藝復興工程,這是一個怎樣的心路歷程呢? 當八十歲的白先勇和三百歲的曹雪芹,二位小説家跨越時空相遇,又迸放出怎樣相知相惜的光華?
(一) 與白先勇教授南加有約
9/10/2017 美華人文學會《文學與傳承》系列十一, 在南加州棕櫚泉酒店會議中心舉行與白先勇教授有約。 自2013年,此次是第二次邀請白老師出席我們的人文講座,也是第一次在美國,他以中文介紹這本《白先勇細說紅樓夢》。謹以此文為記。
今夏末秋初,南加文友期待一場《白先勇和他的文學情懷》人文講座暨慶祝白老師八秩華誕節目。
8/26/17日, 白老師出席記者會和滿堂媒體朋友談《紅樓夢》, 出席者有主辦協辦單位代表, 顧問張錯教授,學者教授 Michael Berry。這段期間,當地文藝社團紛紛掀起《紅樓夢》的各種討論。9/10日,白老師出席文學電影《奼紫嫣紅開遍》放映及《細說紅樓夢》講座,參加者五百多人。演講後,白老師被熱情讀者及年輕人圍繞,為他們簽書,並接受媒體專訪。晚上,主辦單位及當地表演劇坊,以他經典作品《遊園驚夢》舞台劇,配合崑曲、《紅樓夢》讀西廂以及他過去書中人物場景,編制了一小時的舞台劇《遊園情夢》,為之祝賀。
白老師多年來筆下創造許多人物,像尹雪艷、金大班、朱青、龍子、阿青…,均已深植於讀者想像中,亦曾激發跨界藝術工作者,相繼改編成電視、電影、舞台劇。1983年,他寫的話劇《遊園驚夢》曾轟動一時。當時,飾演劇中一位主角的好來䲧著名華裔明星盧燕女士,及協助青春版《牡丹亭》演員訓練和演出的「崑曲之后」華文漪女士,均出席參加。已屆九旬的盧燕女士,依舊清雅迷人,一身大紅衣裝,來為老朋友白先勇老師祝賀 ! 他們歡喜異鄉重逢,她笑着說,白老師小說中的每一個角色,她都喜歡,也都想演。可惜,沒機會了!
(二)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白老師自小喜愛崑曲, 2003年起, 他為這優雅卻沈寂許久的傳統藝術, 量身打造、傾力投身,製造了青春版《牡丹亭》,並親自帶領到正式劇院、校園,腳蹤亦遍至歐美,引領了一個時代年輕人,歡歡喜喜的愛上了被自己遺忘了的悠美地方戲曲和文化,在浩瀚的文化長廊裡,為眾多心靈點亮了一盞燈。
《奼紫嫣紅開遍》文學電影片中,敘說白先勇老師一生特殊際遇,並在教育和創作上的心路歷程。這部文學電影,有他曾經在加州大學29年教書的回望,相隔40多年桂林米粉的滋味,蘇州園林重遊的歡欣,舞台上幕前幕後的記憶,無數演講、授課的旅程。越過白先勇多部膾炙人口作品, 《台北人》、《遊園驚夢》、《紐約客》、《永遠的尹雪艷》、《謫仙記》、《金大班最後一夜》、《父親與民國》、《寂寞的十七歲》...,與他面對面相遇,感受他儒雅風範, 聆聽他細說《紅樓夢》, 是金秋美好的期盼和回憶!
記事梳理此次講座及二次專訪,玆以為後記。
(三) 那遙不可及的偶像
我對白老師的印象,始自大學,當時讀過他的《謫仙記》、《台北人》和一些刊載在報章雜誌的文章。覺得他是我們那時代遙不可及的偶像,不只因為當時他已經在美國教書,那是距離的遙遠,雖然,他還很年輕。另因他故事裏人物所在的上海、美國,均是我們不曾去過,不曾經歷過的遠方,那是空間的遙遠。然而,他給我們印象深刻的是從年輕至今,是位有使命感的文學家和文化推手。
大學時代,白先勇和外文系同學於1960年成立《現代文學》雜誌,這本雜誌栽培不少臺灣作家,像陳若𣌀、李昂、柯慶明、王禎和、三毛、施叔青、劉大仼等。他說,「我們各人寫各人的,從來沒有論戰,因為文學不是吵架吵出來的」。那是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代表,歷二十多年,中間停刊,復刊,1984年結束。 他們的老師夏志清先生曾説,白先勇是自五四之後,當代少數幾位重要的小說家之一。2012年夏天,我參加紐約作協總會雙年會,見到夏志清先生和白先勇老師。夏先生是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退休教授,著有《中國現代小說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原著英文,1961年出版, 此書歷久不衰。另有英文寫的《中國古典小說》(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
四年前,值2013年秋,有機會請白老師來洛杉磯參加「文學與傳承」系列二 講座,從《台北人》至《父親與民國》,那次講座亦為此地文化界盛事,出席者八百多人。為白老師安排諸多行程中,發現他溫文儒雅,其實很親切, 我遙遠的偶像,轉瞬間成為親切的師長. 白老師在美國教書近三十年,退休後,除繼續寫作,在北大 、 香港中文大學 、 台大有開講座。2003年,為一個「情」字,他熱心參與推動崑曲的復興,主持青春版《牡丹亭》制作,使四百年的崑曲重新出發,於海內外演出三百多場,頗受好評。今年,白老師特別將在古希臘劇場演出新聞轉發給我,當看到中西二個文明古國交會所散發的光芒, 特別是那長長的紅袍,穿過千年的希臘柱樑建築時,不禁令人發出由衷的贊嘆 ! 想當年, 白老師親自選角、領他們拜師、請專家設計服裝,變賣房產,這一切一切費心的執著,是鮮少見到的 ! 他謙虛的說,因為從小喜歡崑曲,所以楽意成為崑曲藝術推廣的義工。2010年他寫了《父親與民國》。2016出版《白先勇細說紅樓夢》。近來他積極推廣閱讀古典文學,鼓勵珍惜自己文化傳承。
(四) 從導讀《紅樓夢》至細說《紅樓夢》
2014年,白老師應邀回臺大教開《紅樓夢》導讀,他說這是退休二十年後,一份自己認為不可為而為之的教職, 原預定一學期的導讀課程,最後變成三學期才講完的細說,共一百小時。
《紅樓夢》歷來己有許多的硏究、攷証、評論,且各方爭議無數,各持其理。他說,藉由這機會他才有機會教閱,將《紅樓夢》用中國人民文學出的更辰本,並1983年桂冠出版的程乙本同時對照,循序講完一百二十回。因程乙本斷版,他在台大教書時,則用馮其庸等人校註以庚辰版為底本的版本,並取程甲本後四十回為教科書。他認為更辰本做研究很好,程乙本做普及本比較合適,最好二個版本都看。
至於參攷書,他建議有,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此書,基本上分考據和義理 ; 俞平伯的脂硯齋評,依考據認為脂硯齋是非常熟悉曹雪芹之人; 胡適的幾篇紅樓夢攷証,對曹家攷証貢獻特別多; 夏志清先生《中國古典小說》(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其中有一篇論《紅樓夢》是用西方義理方式,尤其新批評 (New Criticism) ,這本書非常有名,且影響很大 ; 張愛玲《紅樓夢魘》是她在美國1960至1970年間研究版本源流的著作,張愛玲說她平生三大恨, 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剌,三恨《紅樓夢》未了, 她認為高鶚的後作,遠不如原著; 另有趙岡,余英時等人著作。至於那後四十回,白老師認為可能夠礙教於現實時勢,抄家之事不好說,文稿可能散放他處,或有遺失,或有破損。白老師的細說,乃是將這部經典完全當小說來解析,包括它的藝術性、技巧、隠喻、對比、伏筆,曹雪芹如何把小說元素發揮致極等。他認為這部書的藝術成就極高 ! 三學期課程後,整理出這套《白先勇細說紅樓夢》,主要宗旨,乃是希望幫助年輕人及讀者,如何讀這部龐大複雜的經典,引進門後,自然就會喜愛且能循序細讀了。
《紅樓夢》往深處看,像在看中國建築,自一進、入二進、三進、四進…。他亦提示一些可能被忽略的細節,比如說,為何這人物這時說這話?為何這時出場?不同的出場時間順序,又會有什麼不同意義和效果?曹雪芹本人對戱曲非常熟悉,他的小說,有很強的戲劇性,類似電影裏的分鏡手法。導讀方式是掌握整體書中線索大綱後,再將小說依對比、故事、密碼伏筆等分析,逐字、逐句、段,解說其中之微妙。說人物故事,更多在梳理、解構、剖析書的宏觀及微觀。剖析這部在民族極盛時期的著作,所承襲的文化精華包括文學、哲學、宗教、文風、文體、藝術 、人情世故,由盛而衰巨大轉折的歷史, 進而更深一層認識之中喻意。
在《紅樓夢》以前,雖己有小說文體, 明清之後,小説作品較為成熟,《紅樓夢》則是集大成代表作。除了盛世貴族家族背景,這也和曹雪芹個人極高的文學 、 藝術 、 戲劇戲曲素養有關。《紅樓夢》用了神話和寫實方式,且寫得非常好!「每個人物,一開口就活了」。其中對話文字精深,有堂皇,也有樸實,有詩、詞、歌賦、戱劇、戲曲等,整部書像是中華文化美學的一卷華麗展示。最大的成就是把故事寫實到極致,使人以為真有這麼一個大觀園,有這些人物。他又說,讀《紅樓夢》不要只看表面故事,書中許多人物事名,都有象徴意義,有形而上,有形而下,多層含意,亦結合了佛、道、儒三家哲學思想。我們要看《紅樓夢》小說的藝術,並希望能解悟之中的天地世界,人生哲學、宗教思想。白老師說《紅樓夢》是一本深奧的書,至今他才看慬七、八成 !
(五) 訪談:
(1) 您在美國怎麼教《紅樓夢》?
答:《紅樓夢》導讀是白老師在加大東亞系授的一門課,教了二十九年。他分二組學生,用中文、英文來教,一組是不懂中文的外國人,只能講大概的文化、故事背景,一些原著中密碼就不多說,因為文化背景阻隔,不易理解。英文教本是用1973年美國翻譯家霍克斯(David Hawkes)和Minford 一起翻的《石頭記 》(The Story of the Stone),英文非常漂亮 ! 另外有些人用1978年,戴乃迭及楊憲益翻譯的《Dream of the Red Chamber》。另 一組是懂中文的學生,他用中文講課,可以比較深入教授。一般認為,霍克斯本翻譯較多誤錯,但藝術性較高, 戴乃迭及楊憲益翻譯錯誤較少,但是比較拘謹。
(2) 為什麼我們自上世紀流行許多西方翻譯文學作品,而中文文學翻譯作品在西方卻不流行?
答: 這要自十九世末期說起,英國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使製造業遙遙領先。十九世紀中,美、德工業化迅速發展,日本明治維新西化後, 國力增強。反觀中國,當時採鎖國政策,國力自如日中天盛世,日漸勢微,以至八國聯軍入侵。有志之士紛紛覺悟,當時有胡適等人,推行五四運動,並大量接受西方的思潮。而西方開始有中文文學翻譯,尤其是古典文學翻譯本起步較晚。而今,時代已經改變,在這裡從小學至大學都有中文語言課程,透過語言學習,自然對文化容易有更深的了解, 目前有不少翻譯書籍,或直接用英文書寫的文學作品。
(3) 您怎麼看《紅樓夢》?
答: 雖然,這個故事發展只有六年,從寶玉13説到19歲。 曹雪芹的所寫的《紅樓夢》是200多年前清盛世的貴族生活,由盛至衰,有像清明上河圖般的細膩。 這故事超越時間超越空間,從女碢補天說起,提到神秘宇宙,像第五回太虛幻境。在太虛幻境下,有一個大觀園,喻世間紅塵,之中,有春夏秋冬,時間最後毁滅一切。提到靈石、歷刼、悟道。有仙緣,有塵緣。這書有幾個名字, 像《情深錄》有喻情僧錄,《石頭記》是說賈寶玉一生的故事。
書中女碢補天用了36500塊石頭,寶玉是沒被用到的第36501塊石頭,在青梗山下,(諭石下有情根),他之到來,原是補情天。歷劫後,他看破興衰,穿上紅袍,在雪地裡赤足出家,為何紅袍? 比喻紅塵。那幕景,也有基督背世人十字架那般沈重,也像釋迦牟尼,悉達多太子,享盡世間榮華之後悟道。《紅樓夢》層次多,主題是一個情字,各様情的牽絆。書中的佈局,出場,在十八世紀是非常超前的。張愛玲對紅樓夢後四十回覺得是夢魘,而白老師覺得寫得非常髙明。
(4) 西方人怎麼看《紅樓夢》?
美國人、外國人比較喜歡西遊記,容易看懂,有趣,反而對《紅樓夢》反應沒那麼熱烈,想是和文化差異關係,可能因為是非西方人的浪漫,也非西方式的英 雄。
(5)在海外讀《紅樓夢》有什麼特別意義嗎?
認識自己的根,找到自己文化的DNA。
(6) 您在海外數十年,那裏是您根呢?
白老師說,我的根在中華文化𥚃。
(7) 建議當新時代的年輕人,當讀那些經典?
建議讀《紅樓夢》,李白詩、唐詩三百首、宋詞選。他説,詩,是中國人的靈魂。像《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都很好。另外,也可選些西洋文 學名著來看,歷史書籍也要涉略,多讀書,中外書都看。
註: 作者為文學與傳承系列召集人 / 本文刊登於江蘇省翻譯論壇/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8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