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對南洋的印象,一直是遙遠,和隱約在紗籠印花間的陽光、椰林和一些些傳說。Malaka Big house(3)

        這是我第二次到馬來西亞,除了參加世華會外,最大心願,是想看看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馬六甲老城,吹吹那海峽上的風,尋訪和中國歷史相依相繫的「峇峇 娘惹」文化,嚐嚐被叮嚀再三,不要錯過的當地美食,像是肉骨茶、娘惹莱、海南雞球飯、貓山王榴槤,白娘子的黑咖啡等。

       此次,幸得當地學弟妹們百忙中相陪,從吉隆坡到馬六甲。一路上,他們解說當地習俗,歷史,也領我淺嚐珍饈美饌 。尤其會長從事旅遊業,聽他一路講解,受益良多。

    開會最後一晚,相約去逛酒店附近的夜市,當走過鬧區的購物中心廣場時,看到楊惠珊的一座三層琉璃噴泉雕刻,正在異國他鄉,夜色中綻放光芒,心中倍感溫馨。 在一個販賣椰子水的小攤上,看到有人正吸著水煙,一枝長長的管子,接到地上一座繪製精美的白瓷座檯,悠雅也悠閒。

       

       來到結滿紅色燈籠的夜市,即被路邊一串串新鮮龍眼、椰子、紅毛丹和各式的榴槤吸住目光。因老師一再叮嚀,「到了馬國一定要嚐貓山王榴槤啊,那是菓中之王。」雖不曾垂青榴槤之味 ,但決心不留遺憾。看到架上排列整齊,個小如柚的青綠色貓山王榴槤,長得像刺蝟樣, 着實可愛,和泰國如枕之榴槤大不相同。在各式D101、D2、D99、D24名種中,會長選了個 D24,賣家用雙手拿起,上下左右搖幌,又聽聽、聞聞,才確定是個正熟的好榴槤。聽說,這是當地最好的品種,有奶油香味,一粒約在十五美金左右。淺嚐一口,氣味濃郁,質感綿密,像美國的乳酪(cream cheese)。聽說,曾經有一隻獅子路過樹下,吃了這種榴槤,從此,牠就長守那樹下,因此得名。

         早年,華人在此留下,娶當地女子生下的後代,男的稱為峇峇,女的稱為娘惹。他們多不黯華語,雖接受西方和當地教育,但一直保持傳統中華文化和宗教習俗,形成 獨特「峇峇娘惹」文化 ,又稱「海峽華人」文化。馬來西亞自十五世紀馬六甲王朝後,曾受葡萄牙、西班牙、英國及曰本人的統治,文化上處處可見其遺留下的痕跡,多數華人從商,生活尚屬優渥。這族群,演變成馬來西亞獨特的文化,有 400 餘年歷史,可直溯至十五世紀初期,明朝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龐大船隊縱橫南洋、印度洋直至非洲海域的時代。鄭和為了方便補給支援海上船隊,曾經在馬六甲建立基地,派遣官兵留守,加上早期沿海地帶,來此經商華人留下之後代共同形成。鄭和下西洋,除了宣揚國威,敦親睦鄰,開拓海上絲綢瓷器之路,平息海盜外,另 一個目的,則是在南洋尋找香料。

        馬六甲,位在吉隆坡南邊,是相距約一小時車程的古城,和中國有深厚的歷史淵源,並為中西海上絲路的一個重要海港城市。老城的街上有許多西式排樓 ,鵝黃或米色外牆,墨綠木質百葉窗,巴洛克式浮雕,襯托在翠綠蕉葉和古牆長春藤間,非常異國風味。 中西文化在此相融成獨特的景觀,中文對聯、匾額,依舊高掛在古宅的門窗廳堂上。 昔日築於堂前的燕窩依舊在,只是,不知這些 ”舊時王謝堂前燕 ” 今曰飛入何方百姓家了。

        老城的荷蘭街又稱雞場街,又稱Jonker Walk ,出名的是整排屬於昔曰峇峇們的百萬烏衣巷豪宅,還有遠近馳名的古城雞球飯、峇峇娘惹博物館、娘惹菜館、咖啡廳、服飾店、鞋店、娘惹糕點店等。下午,我們抽空去了紅色石頭蓋的聖方濟教堂,從山上可 遠眺馬六甲海峽,參觀了鄭和博物館,對於十五世紀,世界上最強大明朝鄭和艦隊,及七次下西洋的故事,有機會更深入認識。

       娘惹莱,是當地公認最好吃菜餚之一,是一種多元文化結合的食物,除了馬六甲,新加坡檳城都有。它有中國菜內涵和烹煮方法,加上當地豐富香料,調配的獨特料 理。常用香料有檸檬草、胡椒、丁香、玉竹、桂皮、八角、黨參、川芎等。肉骨茶、海南雞球飯,是當地普遍的佳餚,飄著椰香,蕉葉香五顏六色,令人垂涎三尺的 糕點,統稱娘惹糕。

       晚餐,來到老城旁品嚐肉骨茶 (Bak Kut Teh),從併音可知是閩南語發音。肉骨茶,其實不是茶,是肉骨,豬肉加各式藥材熬制的湯,有砂煲肉骨茶、現煮肉骨茶又稱生骨茶,亦可配其它配料如鮑貝, 海蘆芛,鮑魚等,豬腳,在那也是一道出名的美味有芋頭豬腳,醋豬腳砂煲等,會長點了道醋豬腳,味道還挺好的。肉骨茶是一道通俗的馬來西亞美食,有海南口味 和福建口味二種,前者較多胡椒味,後者較多藥材味。

        華燈初上的馬六甲河,波光絢麗,樹影搖曳,給人多捻起一份思古幽情。 正值週末,許多小攤販,陸續沿著雞場古街,擺起陣仗來了。沿街,我們漫遊在擁擠的人潮中,看走過眼前各樣膚色的行人,悠閒的在微涼晚風裡,正用著不同的語言,輕聲交談著。一家娘惹店前的廣場上,有個野戲台,有人正在台上唱著歌,台下擺了許多圓凳和椅子,坐滿了金髮、黑髮和白髮的觀眾,讓人懷念起,小時候鄉下,逢年過節,鑼鼓麥克風喧天的歌仔戲布袋戲。

       走過老街口,有個三叔公老店,門面裡裝修得古色古香,角落有一小小茶室,在那裡叫了一杯白娘子的黑咖啡,買了些當地著名土產的拉茶、金桔和肉豆蔻 (據稱肉豆蔻助消化)。當地有二種令許多人懷念的咖啡,一是黑咖啡,又稱 Kopi O,有焦糖香味,另一是白咖啡,是用棕櫚油炒過,白咖啡的 ”白”字並非是白色,而是說沒加其他添加物,像閩南話的 Kopi O 的” O” 字, 取烏和黑意。拉茶,是源自馬來西亞的印度人,用紅茶和煉奶二杯對拉 ,英文是 Teh Tarik。擂茶,是客家人常吃的飲料,把茶和一些配料擂打碎冲沸水而且成茶,在新加坡挺流行,英文是 Mashed Tea 或Hakka Pounded Tea。

        我在夜市買了一顆青綠色的椰子,一個皮膚黝黑的馬來男孩,提起一把刀,擦一聲,在椰殼上打了個孔,插上吸管,遞給我一個南海的風,輕輕吹過沙灘上椰林的故事。

        捧著綠澄澄的椰子,邊走邊吃,依稀想起鄧麗君的 <海南姑娘>

“ 椰風挑動銀浪,

夕陽躲雲偷看 ,

看見金色的沙灘上,

獨坐一位美麗的姑娘….”

        那晚,留宿在保存完好,曾是峇峇望族居所的 Puri 酒店。當逛完夜市,穿過天井長廊,回到房間的客廳時,已是夜深時分。

        在百年沈寂後的一個夜晚,在一壺清茶芳香的桌前,我們從淡水河,聊到馬六甲河的如煙往事,異郷流浪的夜,在月色下,沈澱成一份淡淡溫馨的回憶。

MALAKA row house(4)  Malaka Chinese furniture

老街上非常葡萄牙的咖啡館                                                                    古庴中紅木鑲貝中式傢具

MALAKA NY srore Malaka Hotel courtyard for Breakfeast
(娘惹服飾店)                                                             馬六甲老街古厝改的Puri酒店早餐Courtyard
Liu Lan MALAKA Dessert

馳名遠近的貓山王榴槤                                                      飄著蕉葉和椰香的傳統娘惹糕

chinnken ball rice      Malaka (1)

著名海南雞球飯                                                                                                 數百年華人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