惘然讀《色.戒 》
《色.戒 》拍得沸沸洋洋,我讀過原著,看了電影,念了不同的職業影評與群眾反應,也見到被影射人物的親屬淚灑記者會。此片惹招的塵埃處處亂飛。張愛玲把《色.戒 》納入《惘然記》全集,似乎注定它將牽帶的悵惘。
如果把電影《色.戒 》歸為通俗劇(melodrama),它聳情養眼,高潮迭起,演技洗煉,佈景逼真,認識當年歷史的觀眾,會看得興緻盎然,但它的負面評語也多,原因何在?
華人最大的爭議是:王佳芝的結局值不值?問題是原作者並無意執春秋之筆,亦無心文以載道。她七、八歲就仿作《紅樓夢》,後來的小說,脫不出「大觀園」之堂前燕,飛入民國、抗戰時的百姓家。要她沾些《藍與黑》、《風蕭蕭》、或《滾滾遼河》的意識成分,等於走進叉路。
老美影評人也沒對上路,Ty Burr拿《色.戒 》與荷蘭片《黑名單》 (Black Book) 比,還以為《色.戒 》真是間諜電影,會跟《黑名單》片一般,用美女、肉慾、槍戰、放毒、背叛、報仇堆砌起來,可是《黑名單》片真缺乏轉折,人性完全不深刻。
張愛玲這個天賦至高、感觸最敏銳細膩的奇女子,把紅塵世局的紛紛擾擾,織入篇篇故事裡:各個畸零女子林妹妹,幽幽漫過樓臺瓦榭,如 《金鎖記》的描繪「⋯⋯一級一級上去通入沒有光的所在⋯⋯」
《傾城之戀》應是眾生的最愛: 白流蘇離婚後,寄生哥嫂家,飽受白眼,使她用盡心机,把風流有財的范柳原,從一個遠親手裡奪來。這對冤家由打情罵俏,到香港淪陷,最後結婚成家。
薇龍是個窮學生,在《第一爐香》裡,被父親打發去投靠姑母,姑母徐娘半老,煙視媚行,在十里洋場混得極得意。薇龍漸上染缸,雖警告自己別愛上紈褲子弟喬其喬,卻逃不出情網孽障,只好甘心受擺佈,步上姑母後塵,過著交際奢華,到處招蜂引蝶的日子。
但王佳芝不同,她屬於接受佈局的釣餌,又缺欲擒故縱的本事,為了色誘易先生,起頭等於賣身給嫖過妓的同學梁潤生。原著中,雖然是自願,但她只鄙夷梁潤生,躲避他。奈何易先生此時忽然無影無蹤了。
第二次設計過了兩年,懸宕的,長時間的等待,把不夠老練的性子全磨平了。除了搽香水,無聊之極,只好在咖啡館內看行人和街景,心思不由自主流動起來。胡思亂想便生指望,易先生一來,期盼成真,等待的苦惱煙消雲散,易某不知不覺成了她期待的良人。
小說中意識流篇幅佔了大半,王佳芝開始迷惑,雲雨之歡,加上鑽戒討得歡心。文字有兩句關鍵,先是: 難道她有點愛上了老易? 其後是: 這個人是真愛我的。意亂情迷下,她放走了大漢奸老易。換個角度想,在無意識間,認同無益己身的一方,與「斯德哥爾摩情結」 (Stockholm Syndrome)相當類似。
張愛玲迷容易沉緬於她撒下的文字迷陣,連人的劣根、軟弱的描述,也讓張迷溶化,滲進隱密的思緒圈:《紅玫瑰與白玫瑰》男主角振保不斷劈腿,不敢忠於真正愛自己的女人,到處留情卻無情。多年後偶遇舊愛嬌蕊:⋯⋯小鏡子裡,看見自己的臉,很平靜,但是因為車身的抖動,鏡子裡的臉也跟著顫抖不定,非常奇異的一種心平氣和的顫動⋯⋯忽然,他的臉真的抖了起來,在鏡子裡,他看見自己的眼淚滔滔流下來。
《殷寶灩送花樓會》雖然整體寫得差,但張愛玲搬弄文字寫近景,也甜膩得獨具風情:太美麗的日子,可以覺得它在窗外澌澌流過,河流似的,輕吻著窗臺,吻著船舷。太陽暗下去,船過了橋洞,又亮了起來⋯⋯
《色.戒》技巧比不上其他作品,它敘事觀點脫節,忽述忽評。三十年才面世,存著太多猶豫,縛手綁腳。王蕙玲編成電影,添加了許多戲劇效果:
像神密鑰匙,開啟兩人幽會偷歡;再像原作裡,珠寶店本為情報人員施的陷阱,地勢對暗刺有利。王蕙玲劇本排出王佳芝按名片索驥,向珠寶商問貨,跟老易再惠顧時,差點獲得鑽戒,並且殺掉老易。奈何恍神後卻傷人害己!
主人翁正要吞藥輕生之刻,忽聽:王佳芝! 伊人回首,鏡頭拉開往昔青春年少,懷著熱血理想的同學,在海灘呼喚她的場景。這小節悽絕剪接,代替了被捕的慘狀。導演、編劇、攝影、配音合作得恰到好處。
念張愛玲小說,讓人覺出她不由自主的自我投射,書迷因此去拼裝老易,說他是胡蘭成、丁默村等人的合體。其實在她其他小說裡:范柳原調情貧嘴《傾城之戀》, 喬其喬安於逸樂《第一爐香》, 振保投机取巧《紅玫瑰與白玫瑰》, 傳慶膽小多疑《茉莉香片》, 虞老先生貪婪自私《多少恨》⋯⋯等等,如果真對號入座,好像某本尊的分身?
張愛玲後來的先生賴雅,活脫脫《金鎖記》中七巧嬴弱多病的丈夫。張愛玲照顧賴雅十年餘,經濟、精力都背負很重的擔子。不管二嫁前或後寫的「金鎖記」,她好像連自己創造人物的命運也躲不掉。
幼年張愛玲家庭環境不單純,父親一輩子作「遺少」,蓄妾吸煙,無能面對新時代的演變;母親留學英國,不願忍受舊風陋俗,拋夫棄子,一走了之。張愛玲冷眼看紅塵萬丈,寄情於文,寫盡人世蒼涼。她1973年後離群隱居,不再介入俗事。
有些讀者說《色.戒》寫的是張愛玲對前夫的恨意,和自己的委屈,但細念「惘然記」的序言,有種放下瞋癡的感悟,她寫道: 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