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筆,
寫一世紀中國人的滄桑
中國著名旅美小說家,昆曲推廣家,藝術家白先勇教授, 他的一枝筆, 寫一個世紀中國人和大時代的滄桑。
距上次,他為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公演而來洛杉磯,至今,己有七年之久,旋風而過,曾為洛杉磯的天空,留下一道燦爛雲彩。 此次, 他的到來, 給洛杉磯喜愛他作品的朋友們充滿期待。
著 名學者夏志清先生曾說, 白先勇是 ” 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潛心自己藝術進步 ……..五四以來, 藝術成就上能和他匹敵的,從魯迅到張愛玲,五、六人而已。 ” 歐陽子認為,“白先勇才氣縱橫,不甘受拘;他嘗試過各種不同樣式的小說,處理過各種不同類式的題材。而難得的是,他不僅嘗試寫,而且寫出來的作品,差不多 都非常成功,講述故事的方式很多….“
出 生於中國廣西桂林,他的父親白崇禧將軍,是北伐, 抗曰及國共戰爭著名將領,領導過許多決定性戰役。 因戰爭之故,白先勇前後住過重慶,上海、香港、 最後,舉家遷到台灣團聚。 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1962年赴美深造,在加卅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大學任教29年,目前以寫作和演講為主。
大 學時代,他和同學王文興,李歐梵,陳若曦等人共創 《現代文學雜誌》雜誌 ,對於在那時代的中國文學,有深遠影響。 回望《現代文學》它所成就的,遠超過當初設構的想像。 如白先勇教授說的,「《現代文學》在六十年代,對於中國文壇是有其不可抹滅的貢獻的。」 大約來說,《現代文學》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對西洋文學作品與理論的譯介,二是對於新生代作家的培植,三是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因此我們可以說,《現代 文學》不但具有橫的移植的特色,也具有縱的繼承的精神,這就是白先勇在《現代文學的回顧與前瞻》一文中說的:「中國臺灣六十年代的現實,縱的既繼承了中國 五千年沈厚的文化遺產,橫的又受到歐風美語猛烈的沖擊」註1。
自 清末到五四,知識份子對西方文化的接受, 對於傳統文化的敵視,己是無法抵擋的潮流。 台灣六十年代的現代主義文學,可說是另一次的西風東漸。 然而, 不同的是,這時期的台灣作家作品中,更多在討論人生哲學,並文學藝術上的自省自覺。 這時期的文學作品 ,也因此更為有深度。
自 1960年代,白先勇己是著名的小說家, 燴炙人口的作品有《遊園驚夢》,《台北人》,《寂寞的十七歲》,《冬夜》,《玉卿嫂》,《金大班最後一夜》,至最近的 《父親與民國》等。 其中《孽子》 2003年,台灣公共電視台將其改編拍攝為同名電視劇,舞台劇亦將於2004年,在台北國家劇院公演。《玉卿嫂》和《金大班最後一夜》等,也前後在兩岸三 地,都拍成家喻戶曉的電影。
近年來,他熱心推廣昆曲。 2004 年, 他所創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大型舞台昆劇, 曾在美國中國、台灣、香港、東南亞、歐洲演出二百多場,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對昆曲的復興,功勞不小。
《父親與民國》和《父親與民國:白 崇禧將軍身影 》同時在中國及台灣發行,白先勇教授也在兩岸四地,發表多次演講,引起廣大迴響。
註1:摘自《驀然回首》